第89部分(第3/4 頁)
不是說給李世民或者武則天陪葬了嗎?”
“答案應該就在裡面,我們來看看。”秦雪陽開啟了匣子,原本還用仙靈之力包裹著裡面的卷軸,生怕那千年的神作一旦重見天rì之後就化為灰燼,這在考古界不是沒有先例的,曾經有一個考古隊開啟了一座千年古墓,裡面有一張儲存如新的桌子,但隨著空氣的流通,那桌子瞬間化為飛灰。
但沒想到那捲軸居然儲存得很好,連泛黃的跡象都沒有,也不知道那隻匣子是什麼材料打造的,卷軸邊上放著一張摺疊得整整齊齊的帛書,秦雪陽小心翼翼地把它捧了出來,放在桌子上輕輕開啟,小丫頭和格里曼因的腦袋馬上就湊了過來,三人一起急不可耐地看了起來,一個千年之謎即將揭開……
王羲之,原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博採眾長卻又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被後人尊稱為“書聖”,這幅“蘭亭序”也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公元354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41位國家頂級軍政人物在會稽山yīn的蘭亭(今浙、江紹、興越城區)聚會,行禊禮(古代習俗,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已rì,聚會於水濱嬉戲洗濯,以去除不詳和祈福,實際上就跟chūn遊差不多),飲酒賦詩,事後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執筆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因此“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
“蘭亭序”這篇神作一經問世即名動天下,成為了世人公認的藝術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智永少年時即在紹、興永欣寺出家為僧,也是一個傑出的書法家,一生沒有婚娶,所以臨終前將“蘭亭序”傳給了他的弟子辯才。
辯才也是個書畫雙絕的高僧,對“蘭亭序”極其真愛,將其秘藏在房梁之上,從不輕易示人。當時歷史已經進入了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書法上也有極高的造詣,他對“蘭亭序”聞名已久,曾花重金求購,但始終沒有成功,於是派了大臣蕭翼去想辦法把蘭亭真跡弄到手。
蕭翼接到旨意後,去了當時辯才所在的雲門寺,花了很大的功夫跟辯才和尚成為了朋友,在一次下棋的時候,趁辯才不備將“蘭亭序”偷走。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當時的書法大家臨摹。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真跡以雙鉤填廓之法摹成幾個副本,分賜給皇子和近臣,現在作為國寶之一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蘭亭序”就是這其中之一,由於鈐有唐中宗的神龍小印,被稱為“神龍本蘭亭序”。
雖然摹本出現了很多,但世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過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傳說李世民死後被唐高宗李治當做陪葬品一起放入了昭陵。
但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溫韜的刺史,把李世民的昭陵開啟了,他下令把裡面的陪葬品製成一個目錄,但裡面並沒有“蘭亭序”的名字。所以,又有傳說稱因為李治也極為喜愛“蘭亭序”真跡,沒捨得將其陪葬昭陵,而是一直留在自己身邊,後來又傳到了武則天的手裡,直到武則天死後,“蘭亭序”才陪葬入了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由於乾陵到目前被證明一直未曾被盜過,所以有專家學者認為“蘭亭序”的真跡應該還儲存完好,就在武則天的枕頭下面。
可是,現在真跡就在秦雪陽三人的面前,前人的猜測看來全部都錯了……
原來,智永和尚一生都在臨摹“蘭亭序”,幾乎到了可以亂真的地步,在他臨終前,將其中臨摹得最好的幾幅跟真跡一起傳給了辯才和尚。
蕭翼奉旨專門來結交辯才的時候,辯才和尚就已經猜到了他的來意,一個遠在長安的天子近臣,跑來地處江南的會、稽,真的以為和尚只會說“你媽貴姓”嗎?
但見皇帝已經拉下了臉到了這個地步,辯才知道自己手裡的真跡再也保不住了,於是他故意將智永和尚的摹本讓蕭翼偷走,卻把真跡交給了自己最信得過的徒弟圓惠,讓圓惠拿著真跡還俗後遠走天涯,他自己當然不能跑,不然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還得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老老實實繼續做他的大和尚。
唐朝時候的資訊自然沒有現代發達,李世民對“蘭亭序”真跡也只是久仰大名,並沒有親眼見過,加上智永和尚幾可亂真的臨摹,於是辯才成功的實施了他的瞞天過海計劃。
圓惠和尚是個實誠人,聽了師父的話後果然跑得夠遠,跟著一個商隊沿著絲綢之路西出陽關,然後繼續一路向西(一路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