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並將他的畫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過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說,這跟徐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是分不開的。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又是怎樣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人採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們把這句話顛倒了一下,變成了“嚴於待人,寬以律己”。對自己很寬鬆,什麼都能做,做了壞事也從不感到羞愧,但對別人卻要求極嚴,犯一點錯誤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一點小事對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聖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常人的標準對待自己。像這樣的人,他交不到幾個朋友,做起事情來,也很難跟別人順利地合作。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嚴重自私自利的體現。為什麼不想想,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要求別人?又有什麼資格如此放任自己? 。。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2)
一個這樣的人,往往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一旦境遇不順,就會抱怨別人對他怎麼不好,社會如何不公。受到一點委屈,就會大呼小叫。社會上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覺得全世界都是兇手,全都對不起他。他們永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眼睛盯在別人身上,從來不反思,到頭來吃虧的,肯定還是他自己——長此以往,將沒有任何人喜歡他。即使是一個深愛他的人,也終將離他而去。
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嚴格要求,凡事身體力行,那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攻不克的難關!另一方面,當我們遇到別人陷入困境中,而自己又可以舉手幫助的時候,切不可袖手旁觀、做冷冰冰的無情路人。如果自己確實有能力,就儘量伸手扶一把;沒能力幫,也儘可能分擔他人精神上的痛苦。今天我們能感同身受,給予別人最大的支援,明天當我們落難時,他人就會慷慨解囊,以同樣的真情回報我們。
為人處世的要點就在這裡——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會減少很多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不應該總是去抱怨別人。如果你總是抱怨別人,就請先想想自己又是怎麼做的?不要只看見別人眼中的刺,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橫木!請將心比心,對別人多點理解與寬容之心!
記住別人的好處,忘記別人的壞處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給別人的恩惠和幫助,不要掛在嘴上念念不忘。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時時反省;別人對我們的幫助不能忘記,而對不住我們的地方,需要有一顆體諒之心。
他是一個孤兒,曾經先後被三戶人家收養。
第一戶人家從五歲到八歲共養了他三年,後來他們因為有了自己的兒子,便將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結果被養父母打得渾身是傷。實在挨不過了,痛不過了,才斷了回去的念頭。
第二戶人家養了他五年,到十三歲那年,還是被狠心的養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們收養了自己親戚家的一個兒子,好過這個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人。
他還是不想走,哭著喊著爸爸媽媽,你們別趕我走,我一定會聽話的,我會做很多事來養活自己的,只求你們別趕我走。
最終他還是沒有被留下來,又去了第三戶人家。
第三戶人家只養了他一年,就因為不願意拿錢供他上學,而將他趕出了家門。
已經習慣了被人拋棄的他,居然再也沒有了哀求的慾望,只想早點逃出牢籠。才十四歲,他就成了街頭的一名流浪兒。
剛開始,他只能從垃圾桶裡撿些剩飯吃,後來他結識了一些流浪兒,於是便跟著他們一起賣花,給人擦皮鞋,還四處撿破爛。困了就睡在下班的商店門口,第二天天不亮便被商店的主人用腳踢醒。
過了六年流浪生活後,他去了一家建築公司當泥水工,算是有了一份正當工作。他用那點可憐的收入報考了夜校,獲得自考文憑的那年他已經22歲,順利進入一家公司當起了推銷員。
還有什麼苦他沒有吃過呢?正是由於他能吃苦,他的業績很快便排在了所有推銷員的前面。他當上了銷售部經理。
再後來,他開起了公司,當上了老闆。有了錢,也就有了房子、車子,凡是應該有的也都有了。
他什麼也不缺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父母親情。他決定將他的三對養父母都接來與他同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完全能夠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