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朕,明君否!(全書完)(第2/3 頁)
所謂百戰精銳無不是土崩瓦解,豐臣秀吉急調徵朝大軍回援,諸夏海軍於對全殲倭寇水軍,十萬倭寇沒入大海,為徹底解決倭亂威脅,諸夏於倭國討伐不臣,廢天皇,除閥亂,行郡縣……”
其實,就是推行軍事佔領,日本被分割成了二十多個佔領區,諸國都獲得了一塊飛地作為“犒賞”。從此之後,世間就再無倭國,只有南洋諸夏的海外飛地。這麼多年,每年輪派的駐軍回家時,施奕文都會親自到港口迎接他們的歸來。
今年同樣也不例外。
當然,每一次他們的迴歸,都會帶來大量的人丁——家奴與女子,在過去四十年間,那些倭人早就馴服成了諸夏的忠犬,無不是以成為夏人的家奴、侍妾為榮,甚至於,倭人還是他在北美擴張的最好工具,當年那些無主浪人更擅長對付北美的土人,正是憑藉著那些人的武士刀,南洋才一直推進到北美腹地。讓北美成為華夏移民的另一個目的地。現在那裡已經生活著數百萬華夏移民。
但是,這並不是施奕文最欣喜的地方,更讓他內心雀躍是大明的變化,不是大明在北方的擴張,而是朱翊鈞這位皇帝,他的表現完全出乎了施奕文的意料,作為大明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親政的五十年間,一直銳意進取,這種進取並不侷限於國土的擴張,而是各個方面的,張居正的改革並沒有因為其離世而中止,甚至在他的支援下朝著更深層的方面推進著。
從“添丁入畝”到“官紳一體納糧”再到商稅改革,在朱翊鈞強有力的推動下,大明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甚至讓施奕文看起來有些陌生。
甚至在去年,為了維持大明在西域的統治,朱翊鈞下旨第一次發行了“鐵路債券”,用於修建從京城到安西也就是後世伏爾加河畔的鐵路,當然,這也表明另一個問題——朝廷的錢不夠了,其實,這麼多年朱翊鈞之所以不斷的改革,就是因為朝廷的收入不能夠支撐他的擴張,所以,只能不斷的推行改革。
“也許,大明也應該可以休養生息了……”
在施奕文的心裡冒出這個念頭的時候,他又啞然失笑的搖頭輕嘆。
大明的領土擴張對於大明的穩定是極為有利的——千百萬流民,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流民在那些新佔領區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大明的“西進運動”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諸夏人口增長速度,但是對大明的將來卻是有利的。
“王上,這南洋諸國裡頭,也就是王上您對將士們這般的恩寵,他們要是知道,這兩天王上一直在等他們回來,肯定會……”
不等內侍的話音落下,那邊就有內侍指著大海說道。
“回來了,回來了,王上,你看,是輪船的煙柱,好幾道煙柱呢,肯定是咱們的船隊回來了……”
內侍的喊聲,讓施奕文站起身來,朝著天際間的海平線那幾道煙柱看去,那是輪船煙囪裡噴吐的煙霧——二十五年前,南天門的機械廠“終於”製造出了蒸汽機,十年前,蒸汽機被安裝在船上,現在這是個蒸汽船與帆船同時存在的時代,也是蒸汽時代剛剛開啟時代。
“好了,他們回家了……”
施奕文笑了笑,然後說道。
“走,我們去碼頭,你們不知道,我最喜歡的就是歡迎他們回家,每年派出去一千人,回來的時候,他們一個個的最後會帶回來兩三千侍妾,三四千子女,再加了幾千家奴,我南洋人丁興旺,可離不開他們啊……”
當然,這種人丁興旺是以“倭地”大量人口“流失”為代價的,不過,這也有一個好處,“騰籠換鳥”倭地的人口日益減少的同時,那裡華夏移民卻在增加。
其實,南洋也是一樣。
從樓上下來的時候,儘管已經年邁,但是施奕文的腳步顯得極為輕快,他的心情極佳,因為歷史已經完全偏移了他最擔心的那個方向,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著,而發展的勢頭極為不錯。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既便是有朝一日自己離開人世,也可以放心的離開了。
這邊從“北望樓”上下來時,遠遠的施奕文看到有內侍急匆匆的朝著這邊跑了過來。待他跑過來後,雙手捧著一份電報說道。
“王上,神京急電。”
神京,就是北京。那裡的急電?難道出什麼大事了?
“可是有什麼要事?”
“陛、陛下駕崩了……”
什麼!
突如其來的訊息,讓施奕文只覺一陣目眩,目中盡是不信,而聞訊而來的百官內侍們也無不是跪成一片,周圍盡是一片哭喊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