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洗禮儀式的本身來看,與猶太教裡面若干教派的洗淨儀式直接相關;從洗禮儀式的方法來看,則出現了明顯的不同:不是反覆地洗淨,而是一次性的洗禮。更透過為耶穌施行這樣的洗禮,而得以進入基督教,成為具有象徵性的基督教人教儀式,使入教者獲得基督耶穌所賦予的赦免原罪與本罪的機會。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施洗者約翰是基督教的先驅之。
然而,從歷史上來看,這樣的先驅在猶太教之中還有不少,除了被有人認作是基督教前身的洗禮法利賽派,以及其他教派中的人之外,猶太曆史學家約瑟夫斯曾經跟隨著一位被稱為施洗者班奴斯的先知在野地修行3年,而班奴斯“住在曠野,穿樹葉做的衣服,吃地上自生的野菜野果”,與施洗者約翰相差無幾。正是這位約瑟夫斯在《古猶太志》之中記載了施洗者約翰被小希律王監禁了1年以後,於公元36年被砍頭處死。所以,施洗者約翰顯然是一位民族宗教向著世界宗教轉型過程之中的標誌性歷史人物,有著猶太教先知與基督教先驅的雙重身份,從而不僅現實地展示出這一轉型的初始程序,而且具體地預示著這一轉型的未來方向。
這就是,隨著基督教在社會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猶太教教徒將從基督教的迫害者轉變為虔誠的信仰者,甚至是傳教的使徒,其代表性人物就是由猶太教教徒掃羅,轉而為基督教信徒的使徒保羅!他改變宗教信仰與四處進行傳教的經歷,猶如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融喜劇性與悲劇性為一體的,具有鮮明個人特點的宗教傳播與發展的正劇,生動地展示出了基督教的影響是如何由巴勒斯坦擴散到羅馬帝國的。
這個正劇是由一場猶太教教徒對基督教教徒進行血淋淋的屠殺拉開序幕的:
那時,門徒增多,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司提反等人。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各處會堂的幾個人都起來,和司提反辯論,司提反是以智慧和聖靈說話,眾人抵擋不住,大聲喊著叫,捂著耳朵,齊心擁上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作見證的人,把衣裳放在一個少年人名叫掃羅的腳前,掃羅也喜歡他被害。
隨著基督耶穌的殉難,基督教反而正式形成了教會這一宗教發展所必須的組織機構,其中除了有負責傳教的使徒外,還選舉出了管理教會日常事務的執事,正是在使徒與執事的同心協力之下,基督教在教會的直接推動之中才得以迅速發展,社會影響亦與日俱增,不僅這猶太教中的祭司也開始改變信仰,更促成了基督教教會與猶太教會堂展開直接的辯論,理屈詞窮的猶太教教徒便以血腥的手段來迫害辯論的對手。在司提反成為基督教的又一個殉教者的同時,青年掃羅卻以一個猶太教的狂信者的形象出場了,於是正劇的第一幕上演。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掃羅仍然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兇殺的話,去見大祭司,求文書給大馬色的各會堂,若是找著信奉這道的人,無論男女,都準他捆綁帶到耶路撒冷。”掃羅的家境富裕,並且因為他的父親是羅馬帝國的公民,所以他一出生就擁有了羅馬帝國的公民權。這不僅使當初的猶太教狂信者掃羅能夠在耶路撒冷之外的大馬色,也就是如今的大馬士革去追捕基督教教徒,更使後來的基督教使徒保羅能夠在從巴勒斯坦到羅馬帝國的廣大區域之中進行巡迴傳教。
隨後,“掃羅行路,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撲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他說:'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什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色,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一個門徒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掃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他就能看見,於是起來受了洗,吃過飯就健壯了,就在各會堂裡宣傳耶穌,說他是神的兒子!”
從此以後,掃羅在一連串的神蹟的感召下就成了使徒保羅,正如基督耶穌所說的那樣:“他是我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