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1/4 頁)
“皇上所言極是!”周陽對景帝的剖析很是贊成,不住點頭道:“大漠之上,一馬平川,無論從哪裡進軍,都不是問題。嶺南不一樣,山高溝深,道路崎嶇,不便進軍。可是,臣以為,只要慮在機先,不會是問題。地形雖然複雜,要找一交戰的戰場不是問題。”
兩軍交戰的戰場,並不需要太大,只要夠用就行了。只不過,嶺南的戰場要花一番心思去選擇,不象大漠,隨處可以用作戰場。
微一停頓,接著剖析道:“如今進軍,有三大便利。”
“哦!”景帝很感興趣,問道:“哪三大便利?”
“第一大便利,便是如今的嶺南情勢與以往大不相同了。”周陽剖析起來:“始皇掃滅六國之後,接著便進軍嶺南,耗費巨大,秦軍傷亡不小,就連統帥屠睢也死在土著利箭之下。說到底,便是道路不便,秦軍補給不上。當時的補給,只能靠從五嶺道路上運輸。五嶺本就山高路險。為數不多的幾條小路,蜿蜒在山嶺間,要想滿足五十萬大軍之需,根本不可能。”
“著啊!”景帝大是贊成,擊掌道:“為了解決這事,始皇兩次駕臨長沙。可是,五嶺山道太過險要,運輸起來太困難。始皇都有放棄嶺南的打算,要不是史祿出了一個好主意的話。”
秦軍席捲天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沒有什麼敗仗。連統帥都給敵人殺死的事情,在秦國曆史上只有兩次,一次是蒙恬之父蒙武給信陵君殺死,另一次就是屠睢死於土著箭下。
這兩件事是秦朝的奇恥大辱。蒙武死於信陵君之手,那是力有不足。而屠睢之死,非秦軍戰力不行,是補給不上,有勁使不出來。
周陽不住頷首,接著剖析道:“史祿獻策,始皇修了靈渠,從咸陽上船,可直髮嶺南,補給一解決,秦軍士氣高昂,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嶺南。大漢要進軍,不會再象當年那般,擔心補給不上了。”
“有理,有理!這都是始皇遺惠呀!”景帝深表贊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兵家格言!只要糧草問題解決了,其他的都好辦了。
“其二便呢?”景帝問道。
“其二便就是大漢這次進軍,不是開拓,是收復。”周陽接著往下說:“始皇出動五十萬大軍進軍嶺南。在這之外,始皇發關中之民,也就是老秦人前往嶺南,數十年過去了,他們在嶺南紮根,生生不息。他們說的話,吃的飯菜,與中原無異。大漢要進軍,他們必然響應,這就比當年秦軍輕鬆多了!”
開拓,是指前人未做過。秦始皇當年進軍嶺南,就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大事,雖然我們的教科書只談及了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華夏之事,沒有講這段歷史,卻不能掩蓋其偉大。
在這之前,嶺南只是簡單的附屬於楚國。戰國七雄中,楚國的幅員最遼闊,東西走向是五千餘里,一度被認為是七雄中最有希望統一中國的國家。楚國雖然擁有這片遼闊的土地,並未進行開發,因為楚國一直奉行的便是北上中原,與六國爭雄。數百年的爭霸戰爭下來,楚國越來越弱,對嶺南的控制更加無力。
在楚莊王時代,承認楚國霸權的嶺南土著,根本不承認楚國的控制了,各自為政。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五十萬秦軍奉秦始皇之命,越過嶺南,深入嶺南之地,把大秦的土地擴大了南海之濱!
現在的華南之地,就這樣給秦始皇併入了版圖!
華夏的土地,一下子擴大了一半!
秦始皇並不滿足於征服,而是很有遠見,推行了“民族融合政策”。他把關中的老秦人,還有從山東招驀的流民,一起遷往嶺南。他們帶去了大量先進的文化、科技,傳播中華文明。
這一措施起了很好的效果,嶺南的土著很快就被同化了,與秦軍通婚,與中原進行貿易,更進一步促進了嶺南的開發。
推行始皇這一策略的先是任囂,後是趙佗。趙佗在嶺南長達數十年,他活了一百多歲,他忠實的執行了始皇這一策略,促進了嶺南的同化。
因此,偉大領袖贊趙佗為秦始皇“南下幹部第一人”。
如今的嶺南百姓,與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同根同源,說著相同的話語,寫著相同的方塊字,吃著相同的飯菜,穿著相同的衣衫。若漢朝現在進軍,其阻力比起秦始皇時期小得太多了。
秦軍可是一個部族一個部族去平定的。這些土著居住在大山中,秦軍去平定,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了。
秦軍不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悍的軍隊,在解決了補給之後,只用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