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3/4 頁)
替代的作用。
趙武靈王大破匈奴於河套,有弩陣;蒙恬大戰匈奴,有弩陣;周陽這次打敗匈奴,也有弩陣。若是沒有強大的弩陣,中國很難打敗匈奴。
射箭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方才成為優秀的射手。在這方面,匈奴佔有天然優勢,自小就在練習騎射,其騎射非常精熟。
有了弩,就不同了,弩可以速成。訓練一個優秀的射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苦功。而訓練一個好的弩手,只需一兩個月功夫。
再者,弩的射程更遠,更加精準,勁道更強,對匈奴的騎射可以全面壓制。是以,匈奴與中國打了幾百年,一遇到弩陣,只有大敗而歸的份。
若是光靠騎兵,即使有“飛騎鼻祖”之稱的秦軍,也不見得能佔到多少上風。
弩陣呀,是匈奴的夢想。自從河套敗於趙武靈王后,匈奴就認識到了強弩的可怕,一直想擁有弩陣。可是,匈奴只會盤馬彎弓,近兩百年過去了,匈奴仍是沒有造出強弩,弩陣依然只能是幻想。
一提到弩陣,一眾大臣眼裡就冒紅光,那可是比鐵兵器更有吸引力。若是匈奴擁有弩陣,配合他們精湛的騎射,一定會無敵於天下。
“大匈奴沒有工匠,不會造矛,不會鍊鐵,不會造弩,不會造攻城器械。若要復仇,只有把漢人的工匠待為上賓,讓他們為大匈奴效力!”伊稚斜的聲音非常高,震人耳膜。
一百九十五
伊稚斜這話預示著。匈奴對漢人態度的轉變,已經到來。
匈奴對漢人的態度由瞧不起、蔑視、重視、害怕、豔慕,一步步,到最後就是崇拜。
最初數十年裡,匈奴壓著漢朝打,對漢人極是瞧不起,在他們眼裡,漢人和豬狗一個級別,任由他們打罵、屠戮。
漢武帝改革軍政之後,強漢大軍在衛青、霍去病這些天才統帥的率領下,縱橫在大漠上,打得匈奴一敗再敗,連龍城、單于庭、狼居胥山都丟了。匈奴對漢朝由瞧不起,終於轉變成害怕,害怕之後就是豔慕。
他們豔慕的不再是漢朝的富厚饒給,物產豐饒,食物不缺,而是豔慕漢軍的驚人戰力。經過漢武帝的軍政改革,漢軍的裝備非常精良,戰法靈活多變,戰力驚人。一個漢軍可以抵二十個匈奴的戰力,這和漢朝建立之初截然相反。
匈奴就想向漢朝學習,學習漢朝的戰術戰法,對漢人重視,投降過去的漢人就成了他們的座上賓。
正是因為如此,趙信叛歸匈奴,伊稚斜對他極為尊重,封他高位,還為他築了一座“趙信城”,因為趙信這個匈奴在漢朝“鍍過金”。
匈奴對漢人態度發生改變,就有不少漢人因為各種原因投降了匈奴,如李陵、李廣利。他們到了匈奴,單于對他們極為尊重,恩遇有加,他們為匈奴出謀劃策,李陵還好,終生不為匈奴出一策,只是終老於胡地罷了。李廣利更是為匈奴奔走,訓練匈奴,好在南宮公主找藉口除了他,為漢朝拔掉一大禍害。
李陵投降匈奴,本為報漢,另有圖謀。他到了匈奴,沒有為匈奴出謀劃策,卻是禍從天降,斷了他的報漢之路。
一個姓李的叛徒教匈奴漢軍的戰術戰法,情報出錯。報到漢武帝那裡就成了李陵。漢武大帝勃然大怒,下旨把李陵的家人給誅滅了。司馬遷以其特有的靈敏嗅覺認為李陵不太可能為匈奴做事,此事有誤,為李陵開脫。
漢武大帝正在氣頭上,一怒之下,太史公也就“蛋疼”了。後來,終於弄清了,是情報出錯,是另一個姓李的叛徒,不是李陵,漢武帝也後悔了,卻無可挽回。
按照歷史,匈奴對漢人態度的轉變,要在數十年之後,漢軍打得匈奴無還手之力去了。周陽這一勝,竟然提前到來。
不得不說,伊稚斜這一決定極富遠見。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的騎射相當可怕,若是再得到先進的裝備,那麼,一定會爆發出驚人的戰力。無敵於天下也未必不可能。
這一點,已經為歷史所證明。證明這一點的不是匈奴,也不是突厥,是蒙古人。
滄海桑田,千年變幻,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換了一個又一個,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雖然種族不同,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只會盤馬彎弓,沒有創造出先進的文明,沒有發達的科技。儘管遊牧民族的騎射功夫了得,匈奴、鮮卑、突厥雖是強橫一時,到後最都給中國滅掉了。
為何蒙古人能橫掃歐亞大陸,其他的遊牧民族沒有做到呢?
要知道匈奴、鮮卑、突厥與蒙古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地處中亞,進入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