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4/4 頁)
息,周陽又要大動干戈了,周亞夫能不驚嗎?
“啊!”竇嬰看過,也步了周亞夫的後塵,驚呼一聲。
把二人吃驚的樣兒看在眼裡,景帝笑了:“你們驚訝,朕也詫異。你們說,準還是不準?”
“皇上,匈奴新敗,河套必是無防,大漢若趁此進軍,必成大事,一舉拿下河套。”竇嬰一向本著讓周亞夫先說的準則,這次卻是破例了,竟然搶著說了。
景帝微一點頭,看著周亞夫:“周亞夫,你最是知兵,你說說。”
“這個……”周亞夫微一沉吟,道:“皇上,河套之地與其說是一塊風水寶地,土肥水美草青。便於放牧,還不如說是一把利劍。誰抓住了劍柄,就對誰有利。河套離長安不過七百餘里,若是匈奴抓住了劍柄,那麼,河套這把利劍就對準了大漢的都城長安,大漢無論如何不能容忍,這也是前朝出兵河套的原委所在。”
河套是一塊風水寶地,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和匈奴才歷經數百年爭奪。
也正是因為河套的地位極為重要,這裡成了中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爭奪最為激烈的地方。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爭奪這塊地方而死的人,沒有一千萬,也相差不遠了。
記載於史冊的著名戰役就有不少,趙武靈王大破匈奴、蒙恬大破匈奴、衛青奔襲河套、李靖夜襲陰山、裴行儉大戰黑山,哪一仗不是發生在這裡?
這只是見於史冊的大戰,那些沒有載於史冊的小戰,不知道有多少。
周亞夫把河套比喻為一把利劍,非常形象。景帝和竇嬰不住點頭,贊成他的說法。
“若是大漢握住了劍柄,河套這把利劍就對準了匈奴的單于庭,匈奴也不會忍。”周亞夫接著剖析:“若臣所料不差,大漢此次出兵,必將引來匈奴的報復。儘管長城大戰後,匈奴元氣大傷,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可是,匈奴不會容許河套落入大漢之手,不等元氣恢復,起兵爭奪,是必然之事。”
“那是一定!”景帝很贊同這結論:“周陽選擇的時機的確是一個好時機,朕接到他的奏章,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