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3/4 頁)
規模養家畜,人都不夠吃,誰還來養家畜?
因而,老百姓吃肉就成了天大的難題。現代社會,不說頓頓有肉吃,至少隔三岔五會來上一頓,漢朝的百姓遠遠沒有這麼幸福。一個月能吃上一頓肉那就是幸福,一年能吃上十頓肉的話,估計睡著了都會笑醒。
正因為肉食難得,“肉食者”和“膏粱子弟”就成了做官和大富大貴之家的代稱。
肉對人的重要性,不需要說的,誰想體驗,隔幾天不吃肉就行了。若是讓百姓頓頓有肉吃,老百姓的身體能不好嗎?幹活能沒有力氣?打仗能不勇猛?
聽到這裡,景帝眼裡已經冒出一長串美妙的星星了。
吸引景帝的第三點。就是培養無數的良醫,為百姓治病,讓百姓更加康健。古代醫術不發達,良醫短少,這是限制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歷史學家測算,在古代,治癒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就是良醫;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就是名聞天下的神醫了。如此低的治癒率,在現代社會,那是醫療事故不斷,牢底都會坐穿。
在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就是嬰兒的存活率不高。
若是有了更多的良疾,有了更高明的醫術,嬰兒的存活率更高,百姓的身體就會更好,要人口不增加都不行。
“周陽,這是朕這輩子聽到最美妙的話了!”景帝笑得鼻子眼睛做了一家人,興奮的撫著額頭,很燙手:“比接到你長城大捷的捷報要還讓朕振奮!長城大捷固然好,可那是一時之功。這事做好了,就是千秋大業!根本之道啊!”
這話說得很對,長城大捷固然讓欣喜,可是,那是一時之功,辦學卻是千秋大業。
對於國家來說,什麼東西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人才哪裡來?地裡不生,土裡不長,只能靠培養了。
良好的教育,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途!
“周陽,你這話固然好,可是,還不具體,你有更詳細的想法嗎?若有的話,一一道來!”景帝興奮的搓搓手。
“茶來!”周陽卻是沒有馬上接著講,而是要春陀送上茶水,美美的喝了三盅,這才接著道:“皇上,這事,正是臣這幾天苦思之結果,自當一一講來!”
主父偃那四策著實好,切中了時弊,可是,策略再好,也需要人來做,需要人才。周陽這是解決的根本之道,豈能不想通想透徹。
放下茶盅,周陽接著講起來。參照現代教育,再結合漢朝實際情況,一條條的講來,條分縷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方方面面,學風、教學內容全部涉及。
說到最後,又給景帝描繪全民教育的美妙前途。在漢朝,不可能馬上進行全民教育,只能做為遠景規劃。
全民教育,開啟民智,帶來的好處,還需要說嗎?周陽只是把現代全民教育帶來的好處說了幾件,景帝眼裡再次冒出無數美妙的星星。
愚民之策,那是後世昏君的昏招,景帝是個賢明之君,想都不會想。把周陽狠狠誇了一通,歡喜得嘴巴都合不攏了。
等到周陽說完,已是第二天早上了,天都快亮了。三人這一談,真是不得了,竟然忘了時間。
“好!這事,就這麼辦!”景帝當場拍板:“周陽要練兵。沒時間來做這事。就主父偃,你來做這事。你是讀書,又是寒士,深曉其中利弊,你來做,合適。”
主父偃對周陽的想法大加讚賞,很是熱心:“臣領旨!”
周陽放下心來了,這學一辦起來,即使廣川董仲舒出山,掉起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著上十部《春秋繁露》。也不可能翻盤,儒家被獨尊,百家被罷的情形不可能再出現了。
這是影響深遠的大計!
對於戰國百家之學,周陽限制在選學的範圍,有興趣就去看看,沒興趣就算了。對這一說法,主父偃非常贊成,他精研百家之學,於各家的長短了然於胸。
景帝給周陽洗腦,灌輸“學以致用”的說法,大加贊成。文章寫得再好,不實用,那有什麼用呢?景帝是個務實的皇帝,當然贊同此言了。
“周陽,你練兵,朕處理內政。等你兵練成了,就可以立即出兵漠北,擊破匈奴!”景帝歡喜不已,毫無睡意。
擊破匈奴,完成數百年沒有人完成的偉業,那是何等的讓人振奮,讓人嚮往!景帝不再有九五至尊的肅穆,而是狠狠一握拳。
“皇上,臣以為,大漢如今當奉行先南後北的策略。”周陽卻是另有看法。
“先南後北?”景帝有些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