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的人認為,張煌言與孝莊皇太后是同一時期的人,他進行抗清鬥爭,他肯定在清朝的統治者身邊有間諜。有的人可能覺得,不可能吧,你想想那陣兒,明朝的官民望風投降,你還去考證,凡是投降的,你原來當什麼官,你現在還當什麼官。
現在我在張煌言這兒,在魯王這兒,我當的是尚書,我當的是什麼,現在還當這個官啊。他為了拉攏漢族地主,只要投降我就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一個滿洲人打天下,他在這方面應該是不會太過於的甄別。
所以持太后下嫁的人認為,張煌言在皇太后身邊,在清朝的高階官吏,漢族官吏裡面,一定有間諜,他對於清朝政府的一舉一動,應該有很深的瞭解。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如果您連個間諜都不派去,您怎麼樣知己知彼啊,您怎麼樣與人家作戰。當然,這個間諜瞭解太后結婚這肯定是副業,這不應該是他該乾的事,他應該乾的還是刺探軍事情報,但是得到這個訊息以後,張煌言肯定就會改了,就會認認真真地去大肆宣傳一番。所以人們認為,這第七首詩是當時人寫當時事,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第八首:
掖庭又說冊閼氏,妙選孀閨足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這首詩說的是什麼呢?閼氏,少數民族,蒙古高原上有一個少數民族匈奴族人,其首領叫單于,匈奴族人首領的妻子叫閼氏。這一首詩他說掖庭又說冊閼氏,這個少數民族頭兒又結婚了,又冊了一個妻子。正宮才叫閼氏,比如說我們講那個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嫁以後也叫閼氏。這裡面說又結婚了,這冊的閼氏是誰呢?孀閨,孀,寡婦,這個冊立的正宮娘娘結過婚,是寡婦,冊立一個寡婦,當自己的正宮,這指向多明顯啊?第三句咱不解釋了。第四句,錯將蝦子作龍兒。蝦,滿語侍衛叫蝦,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當時的官叫領侍衛內大臣。這不這個官職正好用蝦子,蝦子指的是多鐸的兒子,多爾袞沒有兒子啊,他只有一個閨女啊,那誰來繼承他這個家產呢?多爾袞那個時候把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過來,將來我的家產,我的所有的東西,包括我的爵位,身份都由你來繼承。這個蝦子指的是多鐸的兒子多爾博,他已經過繼給了多爾袞了。如果我們說,多爾袞與皇太后結婚了,那你還要人家的兒子幹嘛,這皇上不就是你的兒子了嗎?弄錯了,你趕緊把他轟回去,現在有人管你叫爹了,你沒必要過繼你弟弟的了,你妻子的親兒子,管你叫爹是正常的,你何必要一個完全沒有關係的呢?所以人們認為啊,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個事實,又一個論據。
那麼論據五,順治諭旨露出的破綻。持太后下嫁說的人認為,在1660年,順治皇帝有一次頒佈了一道諭旨,裡面露出了蛛絲馬跡。這道諭旨的背景是,1660年12月24日,按公曆說,已經1661年了。在這一年的舊曆臘月,他的乳母李氏病故,他寫了一個諭旨,這個諭旨裡面說:“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誘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賴以寬慰。”這裡面,值得我們研究的是這麼幾句話,一個是“每經累月方得一見”,另外一句是“皇太后縈懷彌切”。這道諭旨真太奇怪了。五歲的一個小孩,當了皇上,這皇上他怎麼會不跟他媽媽在一起呢?小孩肯定住在宮廷大內裡面,偌大的一個紫禁城,裡面就一個男的,就這麼點一個小孩住這麼大一個房子,他媽哪兒去了呢?他媽為什麼和他每經累月才能見一面呢?而且後面的話說,這個皇太后縈懷彌切,那麼你為什麼不看你兒子去呢?他不就一個小孩嗎?他能跟那兒辦什麼正事?你為什麼不看他去?
話又說回來了,皇太后想你,你這個小孩,你怎麼不去看看你媽呢?一個月見不著一面?這中間肯定有問題,是什麼夾在了太后和順治皇帝的中間了呢?誰能擋得住這個去路?持太后下嫁的人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除了多爾袞,誰也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恰恰就認為,一個月方見一面,那肯定是太后不在宮裡,她住哪兒呢?她住多爾袞他們家了,所以自然一個月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所以,這是第五個論據。
第六個論據,是風水牆的訴說。我們知道,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陵墓,像明陵,在十三陵。清陵呢?前後一共有三個清陵對不對?瀋陽有一個,河北有兩個,每個陵都得有一個陵圈子。這個陵圈子都得有一道牆,把所有的陵包圍起來。你會發現,把這三個陵圈子都包圍起來以後,外面還有一個人的陵—昭西陵。孝莊皇太后的墳,不在這三個陵中的任何一個陵墓裡面,她在外面,就她一個人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