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2/4 頁)
地都守不住,在項羽那裡只有死。
就在張耳一籌莫展之時,一個人說話了,“不如去投劉邦。”
這讓張耳想起曾經劉邦在自己家混飯的那些日子,因此這位仁兄義無反顧地的向漢中逃竄而去。
張耳走後,陳餘將趙地全部收復回來,然後把趙歇迎了回來,重新稱為趙王。而重回老家的趙歇也非常感激陳餘,讓陳餘去當代王。
這一次,陳餘是贏家,他用實際行動向項羽證明自己的實力。至此,這位仁兄也開始不遺餘力地反抗項羽的行列之中。
這弟兄倆的故事告一段落,還有一位仁兄需要簡單介紹一下。
這位仁兄就是彭越。當初劉邦經過昌邑時,曾幫這位兄弟出氣,圍著昌邑打了一陣,可鬧來鬧去毫無結果,最終劉邦改變策略,放棄攻打昌邑。而彭越是一根筋,為了能回家,就在昌邑城外住著,隔三差五去騷擾騷擾。直到項羽鉅鹿大戰結束,昌邑守軍崩盤,彭越才得以順利進城。
這位仁兄也比較能鬧騰,從進入昌邑開始就沒消停過,待得項羽進入關中,大封諸侯之時,彭越已有近萬人馬。可項羽的辦事準則是,沒跟我西遊就不能稱王,沒來磕頭就不能當小弟。因此彭越無所歸屬,成了無業遊民,折騰幾個月也沒找到個組織,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四處晃盪。
就在此時,田榮稱王了。田榮稱王后,在支援陳餘的同時還沒忘記把彭越也給拉攏了過來,發給他一個將軍列印,攛掇他去攻打項羽。彭越是個一根筋,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你項羽不要我就聽田榮的,田榮叫我打你我就打。就這樣彭越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反對項羽的行列。
至此,項羽剛分封的天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混亂。
第五章 楚漢爭鋒—(一)五王斃命
十八路諸侯的名單確定了下來,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人在冊,有些人落榜;有些人需要挪窩,有些人還要爭地。
在這份名單後面隱藏著重重危機,而項羽不願意直面這些危機,他真的不適合搞政治。因為在他的詞典裡沒有“平衡”兩個字。搞政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搞平衡甚至需要打造個平衡,一旦找到了平衡點,很多紛亂複雜的局面將變得簡單明瞭;如果刻意打破某種平衡,將會被那股洪流衝擊的魂不守舍。
而項羽就不守常規,不願意去挖空心思找平衡,他只願意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只要我高興,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天王老子也得聽我的,甚至會刻意去打破那個平衡。那份問題名單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也正因為這份問題名單使他的霸王之業逐漸走向了破滅。
更為不可思議的是,率先對這份名單提出異議並下手改動的,就是項羽自己。在他開了先例後,名單背後隱藏的問題,逐漸顯露、擴大,最終演變成一場洪流……
項羽最先提出異議的一個人就是韓成,這個人早在項梁時期就被封為了韓王,並且在名單中,他是唯一一個職務和稱號都沒有變動的人。看到名單的那一刻,韓成是興奮的。
當初張良忽悠了項梁,讓他韓成白撿了個韓王,後來幫劉邦在河南鬧了一陣,等劉邦帶著張良走了,他卻留了下來。因為他的稱號是韓王,不適合也沒必要到處亂跑,這個職務,他韓成已經非常滿意,也沒必要再鬧騰,也沒能力去鬧騰。
劉邦走了,項羽來了。項老大來之後,韓成誠惶誠恐,殷勤伺候,最終讓項老大基本滿意。可就在項老大準備入關見劉邦時,他留了下來。因為在他的觀念裡覺得自己還是沒必要跟著到處亂跑,留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心裡比較踏實。可這一次他錯了,因為他的這一行為,被項羽排除在嫡系之外。
項羽大封天下時,看到韓成的名字,想起了他當初的殷勤,並且也沒有合適人選去替代他,因此就把他保留了下來。項羽的這一行為讓韓成很感激,事實上他沒有感激幾天。
就在名單公佈後,項羽反悔了,覺得韓成好像沒幫自己幹過什麼事,反而他的那個叫張良的嫡系,卻在給劉邦做事。雖然現在和劉邦還沒有撕破臉,但也不能不防他一手。因此項羽宣佈,韓成無功,不能就國。
於是韓成無奈的離開了韓地,跟著項羽來到了彭城。剛到彭城,項羽就又一次發飆,廢除他韓王稱號,改為韓侯。
得到這個任命後,韓成很生氣,私下裡發了句牢騷。在項羽眼皮底下發牢騷,那簡直是找死。就在他剛說完牢騷話還沒來得及感慨,項羽的使者已經到了。因為彭城是項羽的老家,這裡的所有人都是項羽的耳目,你的些許動靜將會在第一時刻穿到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