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她坐直身子。猛然問道:“有大事發生?”
劉啟不自覺地乾咳一下,“兒子向太后致歉。”
竇漪房伸手在身前桌案上摸索。劉啟連忙上前,把案上的一碗熱湯遞在她的手中。
竇漪房開口了,“自家母子,能有什麼事可致歉的?”
劉啟轉身思忖許久,終於下定了決心,“吳王反了!”
轉眼間,竇漪房的臉上佈滿了寒霜,把碗撴於桌案,恨恨地說道:“他還真敢造反?”
劉啟一咬牙,無奈地和盤托出,“楚王、趙王、膠西王、濟南王、淄川王、膠東王也都反了,現在可謂天下大亂。”
竇漪房勃然大怒,甩手把碗扔在了地上,怒吼道:“削藩!早說此事不可過急,而你偏不,聽信那個晁錯,闖了這麼大禍患。既然事情是他惹出來的,就讓他去解決。”
劉啟連忙解釋,“太后息怒,晁大夫也是一片忠心……”
竇漪房打斷了他的話,“忠心?上可輔佐天子,下能撫慰百姓,方為忠心。而他?有膽量闖禍卻沒本事收拾殘局,要他何用?你被他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至今還在迴護這個人。”
劉啟心頭一震,連忙接話道:“吳王等人已反,現在追究晁錯之責,似乎有些不太合適……”
竇漪房的態度稍有緩和,冷冷地說道:“你的臣子,怎麼處置由你來決定。”
二人沉默了一會,竇漪房平靜地問道:“你準備如何平叛?”
劉啟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還沒想好。”
大殿裡陷入又一輪寂靜,就在尷尬的劉啟準備告退時,竇漪房突然站了起來,冷峻的臉上流著寒霜,“幾個藩王作亂,沒什麼大不了的。高祖出身草莽而得天下,你身上流著高祖的血液,定能繼承高祖之事業。既然他們反了,好啊!讓他們來,一併滅之就是。”
老孃說得慷慨激昂,聽起來“平叛”工作似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可劉啟卻沒找到一絲頭緒。他上前一邊攙扶老孃坐下,一邊說道:“可至今還沒有應對之策。”
竇漪房突然咧嘴笑了,“你是皇帝,不是帶兵將領,用好了人,就有好的應對之策,這一點當學學你父皇。你們不比高祖,未歷戰陣,自然不明戰場上的事情。”
劉啟嘆了口氣答道:“是啊,朕也曉得此理。可當今朝堂,老將凋零,誰可擔此大任?”
竇漪房把臉扭向劉啟所在的方向,似乎看見了兒子一臉的無奈。她微微一笑,“你父皇駕崩前為你留下一人,難道忘了?”
劉啟稍加沉思,“太后指的是周亞夫?”
“‘若有緩急,周亞夫可為將’,這是你父皇的原話,為何不記?該是重用這個人的時候了。”
劉啟笑了,他這次是開懷的笑。他起身至竇漪房面前,深深一躬,“謝太后教誨。”
竇漪房點了點頭,接著說話了,“你父皇為你留下一人,我今天再為你推薦一人。”
劉啟連忙問道:“太后所指何人?”
“竇嬰。”
“竇嬰?”
“對,竇嬰!”竇漪房接著說道:“我這個侄子,雖然行事乖張,但深通行伍之事,且頗有一些小計謀,可為用。”
劉啟深深地點了點頭,“好,竇嬰!”
返回未央宮時天色已晚。但劉啟等不急,當即下詔:晉升中尉周亞夫為太尉,封竇嬰為大將軍,率軍平叛。
太尉,從文帝三年至今,時隔24年後,終於有人擔任了。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說升官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情。然而此時,無論是周亞夫還是竇嬰,都沒找到這個感覺。
周亞夫找不到感覺,是因為他一門心思都用在了平叛上邊。而竇嬰則是另外一回事——他正在鬧情緒。(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
各路諸侯鬧的差不多了,朝廷那邊也沒閒著。
早在劉濞傳檄天下時,朝廷也在第一時間得到訊息——吳王反了。緊接著就傳來劉戊、劉遂、劉卬……相應而反的訊息。
未央宮的劉啟聞得此訊後,大吃一驚。
他對劉濞的反是有心理準備的,因為他和劉濞老兒之間的過節深了去了,就算不動劉濞的地盤,他依然有造反的可能,何況是自己先行動手?
然而,另外幾個人趁機作亂卻大出他的預料。因為他一直認為這些人沒這個實力,也沒這個膽量。何況自己只是對他們稍加“懲戒”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