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她的疑慮。
可這句話卻讓慄姬耿耿於懷。她本以為隨著兒子的晉升,自己也將水漲船高,取而代之,執掌後宮。而太后的這句話,明顯給她潑了盆冷水。
但不滿歸不滿,去和竇漪房對陣,她還沒那個膽量,也沒那份實力。因此,她把滿心希望寄託在皇帝身上。然而皇帝的表現就令她失望了。劉啟似乎忘了這一茬,根本就沒提這回事。慄姬認為是太后在從中作梗,因此暗存不滿。但她畢竟在皇宮待這麼多年,看的多,也見得廣,所以硬生生地把這份不滿嚥到肚裡,不敢有絲毫表露。
事實上,太后的那句話,同樣傳到了劉啟的耳朵裡。他的第一反應是:太后對慄姬不感冒。但劉榮這個太子是自己欽定的,絕不能讓太后的態度影響“接班人”的合法性。因此,劉啟決定用一個變通的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很快,劉啟想到了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好辦法——讓竇家人出任太子太傅。如此一來,竇家人就和劉榮聯絡到了一起,竇家也就成了劉榮的靠山。將來新皇登基,竇家更將屹立不倒。在某種意義上說,劉榮這個太子,也保障了竇家的利益。而竇家的利益,恰恰正是太后所掛念的事情。當大家成了利益共同體,反對的聲音將不會再有,尤其是太后。
想到這一層後,劉啟自己就先樂了。
不過“太傅”這個角色很特殊,因為他將影響太子的心性,如果選擇不慎,將對後世影響深遠。這個人選,是需要斟酌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啟沒費多大周折就找到了個合適的人——竇嬰。崇尚儒學,心思縝密,立有大功,並且是太后的侄子。這個人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想到這一層,劉啟當即下詔:封竇嬰為太子太傅,授太子文事。
當這個詔令傳進長樂宮後,竇漪房笑了:太子雖然選的差強人意,但太傅還是說得過去的。
而慄姬卻不這麼想,她認為這樣太好過竇家了。因此她找了個機會,在皇帝面前拐彎抹角地說了這麼一句話:大將軍功高,然太傅多為鴻學之士,此舉妥否?
劉啟微微一笑,似是而非地答了一句:“此人,是最佳人選。”
事實確如劉啟所料,這項人事安排,的確讓劉榮暫時坐穩了位置。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遲早會熬出頭的。(未完待續。。)
第十九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
叛亂被順利平定了,下邊就該研討一些利益分配問題。
劉啟最大收益人,這是無可爭議的。整個王朝都是他的,滅掉了對手,坐穩了皇位,還捎帶削弱了諸侯王勢力,一舉多得,成績斐然。雖然收益較大,但表現的不太明顯。畢竟他本身就是“老闆”,通常情況下都在給別人漲工資、發獎金,自己收入好壞完全參照企業經營情況。因此,我們也按規矩辦事,不在劉啟身上做太多研討。
當然,為了這次平叛,很多人都做出了貢獻,但個個列舉出來太過繁瑣,相信大家也會不願意看。因此,就對幾個主要人員做個簡單介紹吧。
首先是周亞夫和竇嬰。
應該說,這兩個人無疑是主角,雖然我對他二人介紹的並不太詳細,但畢竟他們挑了大梁。如果沒有周亞夫的謀劃和操盤,吳楚大軍也許真能跑去洛陽轉兩圈,甚至漢朝以後的歷史真會被改寫。如果沒有竇嬰的全域性調動和糧草補給,齊地就不會那麼順利地平定,漢軍也不可能沉住氣和吳楚大軍硬耗。
雖然表現的很出彩,但周亞夫接著幹他的“太尉”;竇嬰繼續幹他的“大將軍”。也在這個時候,竇嬰有了個新封號——“魏其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官”當到他們這種地步,晉升餘地不是太大。
官位上沒什麼體現,但實惠還是撈了不少。一是得了賞賜,掙了不少錢,這是必須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影響力提升很多。威望日隆。漢景帝事情。逢朝廷議事,“諸列侯莫敢於亢禮”。
關於他二人的事情隨後還有很多,待到那時再一一介紹吧。
第二個需要介紹的是梁王劉武。
劉武死守睢陽,擋住劉濞去路,為周亞夫爭取了不少時間,也是順利平定這次叛亂的關鍵一環。
劉武也付出了的巨大代價,僅前期荊壁一戰,就折了幾萬人;後守衛睢陽。傾全國之力,一邊打仗一邊徵兵,只要有手有腳能扛的動槍的,都登上了城牆。這一仗,梁**民傷亡過半,偌大的睢陽城,被打成了個窮光蛋。
不過後期收益也挺可觀。平叛結束後,他的封地向西、向北延展很多,“居膏腴之地,轄四十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