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是如此也就罷了,關鍵是漢軍兩翼騎兵卻在匈奴騎兵的屁股後邊頻繁騷擾。
你圍我,我圍你,漢匈兩支大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攪合到了一起。更為關鍵的是,就在兩支部隊難捨難分之時,彭陽城內的張相如也不甘示弱,立即帶隊又在最外層設定了個包圍圈。
騎兵若發動不起衝擊,威力立馬減半。這個景象,在白登之圍時曾出現過。冒頓當初很是頭疼的事,稽粥也適時地體會一把。
仗打到這種地步,稽粥這次旅遊活動基本上可以收場了,因為劉恆這次派了四路大軍,僅這第一路已讓他頭疼,其他三路若要趕來,說不定還真能包了他的餃子。
然而,稽粥不是孬種,咬著牙和漢軍對陣了幾天。當然,在這幾天裡,過的最難受的非程不識莫屬,因為這位兄弟被圍在正中央。
第十六章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
介紹到此,也許有人會產生疑惑。匈奴突然南下,劉恆倉促間何以能組建這麼個龐大軍團前去應戰?
漢文帝時期,朝廷常規軍約在七十萬左右,京城南北大營合計二十來萬,地方駐軍加起來約有四五十萬。
這個數字雖然很龐大,但能隨時送上戰場的並沒有這麼多。
首先,關路隘口的駐軍是動不得的。比如滎陽,平時駐軍約十萬,遇緊急情況最多能抽出來五萬人就很不錯了,因為這個地方如果人數太少,難免會使一些不安生的諸侯蠢蠢欲動。至於北方諸郡的駐軍就更別提了,雖然在緊急時刻會在這些地方抽調人手過來幫忙,但不能全指望這些人。因為他們本就處在陣地的最前沿,匈奴人有事沒事跑去騷擾,已讓這些人疲於應付了。
其次,各地駐軍在短時間內也趕不過來。別忘了,漢軍的主力是步兵,等他們提兩條腿從邊防線上跑到京城,黃花菜都謝了。至於各路諸侯的軍隊,就更沒指望了。這些年來,朝廷防賊一樣防著這些人,不斷削弱其兵力,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都快被弄成了光桿司令,抓個逃犯都很吃力,別說領兵打仗了。縱然如此,劉恆還不忘在第一時刻讓他們過來幫忙,一則多個蛤蟆二兩氣;二則讓他們亮亮家底,免得有人渾水摸魚。
說白了,朝廷在短時間內能動用的兵力,也就京城南北大營及附近的一些兵力,總人數不會超過三十萬。那劉恆的四十五萬人是怎麼湊足的?多出的十五萬人可不是小數目,一二十天裡就莫名其妙地冒了出來,著實令人費解。
然而,當我們層層剝開包裹真相的外衣後,就會突然發現,劉恆搗鼓的這個數字一點也不誇張,甚至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的。
之所以會有這麼過效果,得益於西漢的兵役制度。
漢繼秦制,規定不份貴賤,男子20歲在官府登記,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23歲起正式服役,役期一般為2年,一年在本郡縣,稱為“正卒”;另一年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稱為“戍卒”,如遇戰爭需要,須隨時應徵入伍,直到56歲止。實際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全民兵役制。
並且漢初軍訓制度較為嚴格,除演練射御、騎馳、戰陣之外,每年秋季都進行教閱,又稱“都試”。邊郡則常由太守親自組織實戰演習——“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
有了這兩條制度,想湊足四十五萬有實戰經驗的大軍,簡直易如反掌,只需要查查戶籍簿就行了,方便快捷。
記得央視大劇《漢武大帝》裡有這麼一個場景,漢武帝后期,曾走訪民間,一眼望去,滿大街都是缺胳膊斷腿的老百姓。觀此場景,武帝悲痛欲絕,留下來一道影響深遠的詔書——“罪己詔”。那部電視劇上映時,有人問我,匈奴人沒來京城肆虐啊,何以弄的滿大街殘疾人?問題的癥結就在那條兵役制度上,因為所有男人都是兵,有的現在是,有的曾經是。十幾年惡仗打下來,所有人都有機會上戰場。只要上了戰場,變成個殘廢就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但不管怎麼說,劉恆湊足了這麼多人,開去了前線。
稽粥這個人也挺有意思。他打掉彭陽後,並沒把目光投向長安,反而下了一道命令——回攻固原(固原在彭陽之北)。
這道命令讓身邊的中行說極盡抓狂。儘管他費盡口舌,還是沒能把稽粥給拉回來。就這麼一折騰,為劉恆“爭取”了二十多天備戰時間。
也許有人會疑惑,明明都快到劉恆的家門口了,為何扭頭又跑了回去?難道是閒的沒事幹,完全在瞎溜達?
事實上,稽粥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固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