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2/4 頁)
尉,校尉官兩千石,堪比九卿,兵員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戰時要管三五個都尉,人數從幾千到上萬不等。當然這也不是固定的,有些獨立軍團會更多。
校尉之上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將軍。當然將軍又分三六九等,帶兵人數就更不好固定,但通常將軍之下又會有三五個校尉。至於將軍的設定又是一個很複雜的命題,要想說清楚,再寫幾千字也不容易介紹的很明白,因此我們就此打住,不再向上敘述。
單這九個層級的設定就能讓我們明白其中的奧妙,每層機構下邊實際只管那三五個人,只要機制執行良好,一個命令下去只要給這三五個人說明白就行。由此可見,當將軍也就是搞管理,只要能把管理機制做好,把龐大的機構切割成一個個小塊,操作起來就會很便宜。
層級多了,便於控制,也便於管理,當然還是需要支付一些成本的,這個成本就是效率。一層傳一層,待得傳到第一線都要半天時間;與此相反,下邊有個資訊,層層彙報,等到老大們知道一線情況,最少也得兩三個小時。如果再遇到表達能力差點的主,那就更讓人頭疼,三傳兩不傳,一線員工所聽到的是不是和老大的願意相吻合,那就要打些折扣。這就體現一個將軍的本事了,有能力的將軍絕對不是隻會喊打的角色,通常表達能力還需要很過關,不然南轅北轍的笑話會如影隨形地緊跟著他。
劉邦這方面的能力很過關,這似乎不存在爭議,但效率問題還是或多或少存在的,並且這個效率問題讓他親身體會了一次。
項羽半夜突圍而去,等劉邦得到這個訊息,天已大亮。因為層級太多,從伍長開始一級一級彙報到劉邦跟前,這當中最少隔了八級,加上當時彙報個情況全靠兩條腿跑,按每個層級彙報需要30分鐘計算,八級就需要240分鐘,也就是4個小時過去了。就這種效率,項羽深夜逃跑劉邦天明知道,這一點也不奇怪。
雖然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還是讓劉邦極為惱火。跑了項羽猶如放虎歸山,縱虎容易伏虎難,劉邦可不願意再抖精神,表演《大決戰續集》什麼的。惱火的劉邦發了一陣牢騷後,隨即命令灌嬰率五千騎兵前去追擊。
項羽衝出重圍後,一路向南,跑到了淮河北岸,在這裡碰到了一個困難——沒船。烏騅馬雖然厲害,但歸根結底只會在地上跑,還沒學會在水裡遊,烏騅馬這麼厲害都不會游泳,那麼跟著項羽跑出來的幾百騎兵所乘的普通馬駒當然更難以為之。
眼前這個困難讓耽擱了項羽不少時間,七零八湊地好不容易找了幾艘漁船,終於能解了這燃眉之急。然而,幾百騎兵連人帶馬靠這幾艘漁船擺渡,一次性渡河肯定是實現不了,那麼船伕同志們只好辛苦點,划過來返回去,再划過來再返回去……在這一趟趟往返過程中,漢軍漸漸近了。
漢軍的不請自來,讓很多項羽的追隨者沒能順利登船,最終渡過淮河陪在項羽身邊的只有一百多人。這一百多人,成了項羽現在僅存的兵力。雖然陪在身邊的人並不多,但項羽剛才面臨的困難,漢軍追兵也同樣會面臨。這一困難,使得項羽能夠帶著僅剩的一百餘騎順利南撤,又一次把漢軍追兵甩出老遠。
這似乎讓項羽看到了一線生機,但這畢竟是似乎,因為一個更大的困難等待他去面臨。
項羽馬不停蹄地跑到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把漢軍甩的沒影,可不幸的是自己卻迷了路,東南西北分不清,左右兩條道路不知如何選擇。就在糾結之時,終於找到了個在田間種地的老農,上前問路。
項羽帶著的一百多人經過這一陣加長版馬拉松比賽後,又飢又渴,火氣很大,一則問話態度不好,二則自報了家門。兩個原因的結合,讓項羽喪失了活命的機會。項羽多年來屠城、煮人這些事幹的得心應手,竟然讓種地老農都對他意見滿腹,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名聲會有這麼的不好。不過也能全怪他,陰陵這個地方嚴格意義上屬於淮南地盤,當初項羽趕走黥布後讓項伯來這裡經營,可項伯坑蒙拐騙、敲竹槓發財的事情乾的太多,讓這裡的人對項伯痛恨異常,項羽也跟著受到了牽連。不過他是老大,人家把這筆賬算到他的頭上也無可厚非。但項羽沒有想這麼多,打發一個楚將上前問話。
楚將蠻狠地問道:“老傢伙,我們項王路過此地,左右哪條路可通江東?”
老農看了看眼前這些滿身血跡的楚軍,冷冷地答道:“往左。”
項羽隨撥過馬頭,向左馳去。
這個看似老實巴交的老農卻著著實實地坑了項羽一把,往左根本就是一條死路,因為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