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 頁)
……大單于此戰正是為此。”
使者的話讓閼氏為之一悽,他還真沒想過冒頓為什麼會千里迢迢跑來和劉邦打架,原來是為了搶女人。如果冒頓真的進入中原,自己還會有現在的位置嗎?閼氏的臉上泛起一絲怒容。
使者見自己的話起到了效果,連忙躬身告退。
使者走後,閼氏急了,她開始反對這場戰爭,當然她的目的也並不是為勞苦大眾謀福利,而是不願意漢朝那些狐狸精來和自己搶位置。因此忙不失地的來到了冒頓的面前,很有水準地說了一段話:“兩主不相困,縱然得到漢朝天下,那裡沒草不能養馬,我們又不能居住,現在漢朝皇帝臣服,何不見好就收?”要說閼氏的這段話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因為他替冒頓分析了中原的不好之處——“不能養馬”。
當然,冒頓不同於閼氏,他是見過世面的,最起碼南邊的女人和財寶他都想要,但嘴上不能說,說的太直白了容易降低自己身份。但閼氏的話還是在他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漣漪,“見好就收”似乎是個不錯的建議,仗打到這種狀況還有必要再繼續嗎?他陷入了沉思……
更為重要的是曾約好趙利、王黃過來一起圍殲劉邦,而到現在那兩位仁兄都沒有現身,縱然前段時間敗了一場,也不至於跑的這麼徹底吧?一個不是很好的情景在腦子中冒了出來,“難道他們和漢軍勾結?如若如此,一切休矣。”
在經過一陣沉思後,冒頓準備結束這次痛苦的旅程。
當天,冒頓派人通知漢匈雙方他的思想後,匈奴大軍解開了圍城一角。
生機出現了,此時的劉邦極為興奮,但他這一次並沒敢衝動。他隨即下令陣腳不變,全軍面對匈奴,引弓滿弦,灌嬰前邊開路,靳歙、樊噲兩側護衛,夏侯嬰殿後,徐行出圍。當劉邦鑽出重圍,周勃率軍早已等候多時,待得兩支大軍會合,漢軍才徐徐後退,最終退進了平城。而與此同時,匈奴大軍也開始慢慢後撤。最終漢匈雙方結束了這次艱難的對決。
此戰,總的來說還是劉邦吃了大虧,被圍了七天,捱了一頓悶棍,餓了幾天肚皮,還跑去給人家說了好話,送去了一些財寶,這讓他有些沮喪。不過還好,漢軍主力還在,更為關鍵的是自己還活著,這是可喜可賀的。至此,劉邦以及他的幾個繼任者,不敢輕易再提與匈奴決戰之類事情。
此戰,冒頓雖然沒能滅掉劉邦,但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雖然仗打的艱難,但得到了劉邦的口頭臣服,並且還收到了實惠。更為關鍵的是,透過此戰,他才把大匈奴真正推上了歷史的巔峰。
白登之圍意義深遠,它不單單是一次戰役,更是漢匈之戰的真正開始。從此之後,這兩個冤家開始了無休止的糾纏,一直持續幾百年。
第七章 烽煙再起—(十三)白登之圍(中)
就在劉邦被匈奴大軍團團圍住,焦頭爛額之時,周勃率領的20萬步軍才匆匆趕到了平城。周勃這次來的比較晚,一則是代步工具不給力,二則是在跑路的過程中還捎帶辦了一件極為漂亮也極為關鍵的事。
周勃這位仁兄也是一位硬漢,不過他的出身比劉邦還要寒磣。早在參加革命前,這位仁兄靠編制蠶箔為生,每逢有人辦喪事,他還會客串一把彈唱演員,為送葬隊伍營造一些氛圍。
但他的出身並不影響他的生猛,從劉邦早期的游擊戰開始,周勃逢戰必身先士卒,威猛無敵。不過他不同於灌嬰,灌嬰因生猛狠辣而常被安排去打前鋒,為大軍開路架橋;他也不同於夏侯嬰,夏侯嬰因剛勇多智常被安排做後軍,為劉邦擦屁股。而周勃則智勇兼備,雖然沒有韓信那種大謀略,但每次戰役都習慣於刨坑、誘敵、打埋伏,因此常被安排為領軍主將,統籌指揮。正因如此,劉邦在這次衝動前,特意安排周勃率領步兵主力隨後跟進,這個安排也是劉邦轉危為安的得意之筆。
早在冒頓引誘劉邦追擊的前期,另安排一支人馬進駐硰石(今山西省寧武縣),這支人馬就是韓王信的部隊。雖然我們稱之為韓王信的部隊,實際上領軍主將是趙利、王黃,除了那些士兵是韓王信曾經的手下外,事實上和姓韓的沒一點瓜葛。
當初冒頓在正面引誘漢軍主力,而命令趙利、王黃悄悄進軍硰石,試圖讓其斜插漢軍後方,猶如一把尖刀,切斷其糧草,和匈奴大軍做犄角之勢,讓漢軍首尾難顧。一旦劉邦陷入匈奴大軍的包圍,趙利、王黃則急速靠攏,最終合兵一處,併力剿敵。
這種安排可謂狠辣,如果是普通人遇到這種狀況,必將陷入絕地。劉邦不是普通人,但當時的他在滿腦衝動的狀態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