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第2/4 頁)
大的秦國沒有分得任何利市,眼看齊國就要沒有了,秦國竟依然不動聲色,確實令人費解。
儘管薊城有傳聞,說當初燕國對秦王母子有恩,尤其是宣太后對樂毅“有情”,才使秦國不爭利市而援助燕國攻齊。樂毅卻嗤之以鼻。作為謀國之重臣,他從來蔑視這種以秘聞軼事解說邦國利害的荒唐說法。以秦國法令之嚴明君臣之雄心,如何能在如此重大的邦交利市分割中以王者一己恩怨定方略?即便當初出兵之決斷有一抹情誼的痕跡,目下這不動聲色,也絕不意味著秦國依然“痴守情誼”而放手讓燕國滅齊。倘若果真如此,秦國還是秦國麼?這裡只有一個可能,秦國很清楚燕國朝局,很清楚齊地的抗燕大勢,更清楚他樂毅的方略與軍中大將的磨擦,從而斷定燕軍不能最終征服齊國。
若秦國斷定齊人抗燕不成氣候,便必然有兩個方略:其一,派遣戰無不勝的白起親率精銳大軍“襄助”攻滅齊人最後根基,那時即便秦國不言,燕國能夠不分地與秦麼?其二,聯結五國,強迫燕國撤軍,儲存弱齊,那時燕軍不撤行麼?如今不動聲色作壁上觀,便是吃準了兩點:燕國朝局動盪,樂毅未必能撐持到底;齊國抗燕有望,燕軍未必能力克兩城。惟其如此,才會有這種不動聲色的方略——既維護與燕國的盟友之情,又給將來與已經喪失了爭霸實力的弱齊修好留下了餘地。
想是想得清楚了,樂毅的心卻如那灰色的天空佈滿了厚厚的烏雲。
他將如何應對呢?撇開朝局不說,單就對齊方略說話,似乎也只能沿著“長圍久困,仁政化齊”的方略堅持下去。如果放棄這一方略轉而猛攻,以遼東大軍目下的戰力及他的精當運籌,他自信能夠完全攻克兩座孤城。可後果呢?五國眼看齊國將滅,必然聯軍干預,要麼平分齊國,要麼儲存弱齊,二者必居其一!對於已經為山九仞的燕國而言,無論哪種結果都意味著屈辱與失敗。唯一能走的一條路,便是長圍久困,先化其餘齊地入燕,兩座孤城則只有徐徐圖之。如此方略,可使大局始終模糊不清,各大戰國對一場結局不清的戰事,便沒有了迅速達成盟約干預的因由。縱有一兩個戰國圖謀幹預,燕國也能慷慨回絕:“我軍仁政安齊,解民倒懸,橫加干預便是與大燕為敵!”遼闊的軍營已經是白茫茫一片,大雪卻依然鼓著海風無休止地從天際湧來。
六、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
倏忽之間,五年過去了。
過了“地氣發”的正月 ,便進入了第六個年頭,田單已經被這不倫不類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竭了。五年以來,燕軍只在離城五里之遙圍而不攻。每日太陽出山之時,便有燕軍一個千人隊開到城下散開反覆大喊:“即墨父老兄弟們,出城耕田了——”“田地荒蕪,農人痛心!”“河魚肥美,正是張網之時!”“燕軍絕不追殺田獵庶民——”如此等等喊得兩個時辰,便城下埋鍋造飯,吃完了再喊,直到日暮西山方才撤去。日復一日,即墨的農夫們便先吵吵著要出城一試,城頭防守的兵士也漸漸鬆懈了。田單明知這是樂毅的化堅之計,卻又無可奈何,誰能對一個年年月月每日向你表示寬厚友善的強大敵人始終如一地視若仇讎呢?庶民百姓心旌搖動,田單若反其道而行之,以嚴酷軍法禁止出城,豈非正中樂毅下懷?無奈之下,便在第三年的清明,田單允許了百姓們祭奠祖先墳墓。齊國的清明在二月中旬,比中原各國的清明早了近一個月,尚是春寒料峭的時節。田單分外謹慎,下令一萬精銳軍士夜裡便進入城外壕溝埋伏,城門內更是伏兵器械齊備。從心底裡說,田單倒是希望燕軍乘機截殺庶民,甚或希望燕軍乘機猛攻,果真如此,便再也不用擔心樂毅的化堅之計了。畢竟,打仗最怕的便是人心渙散。然而,當即墨人三三兩兩小心翼翼地出城後,卻發現本應早早就掩埋在荒草之中的祖先墳塋,卻整肅乾淨地矗立在各個陵園,四野細雨飛雪,非但沒有燕軍兵士馬隊,連燕軍大營都後退了二十里。齊人最是崇敬祖先神靈,驟然鬆弛之下,即墨百姓竟是成群結隊湧出城來,在祖先陵前放聲大哭。
便在那時,田單突然心中一動,帶著一萬精銳兵士出城,隆重修建了死難即墨之戰的二十餘萬烈士的大陵;陵前樹立了一座三丈六尺高的青石大碑,碑上大刻八個大字——與爾同仇,烈士大成!此時的即墨人,實際上已經是逃亡難民居多了,他們的族人大部死在了即墨城下,如今得以祭奠,如何不痛徹心脾?便在大陵公祭之時,竟是萬眾痛哭失聲,“血仇血戰,報我祖先”的復仇誓言大海怒濤一般滾過原野。從此,本來是要守城打仗的田單,只好與樂毅展開了無休無止的心戰攻防。春耕之時,燕軍遠遠守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