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部分(第3/4 頁)
大工程中夾雜的與民生無關的奢華工程,如拆毀六國都城而在咸陽北阪寫放重建。甚或,也容忍了勤政奮發的始皇帝任用方士求仙採藥而求長生不老的個人奢靡與盛大鋪陳。
歸根結底,人民是博大、明智而通達的。事實上,人民在期待著始皇帝政權的自我校正。畢竟,面對始皇帝這樣一個不世出的偉大君主,人民寧可相信他是願意寬政待民,且能夠自我校正的。這種天下心態,雖非春秋戰國時代的主流精神然卻也是基本的複雜人性的活化事實,既是正常的,也是前世後世屢見不鮮的。
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君主不惜以累積民怨為代價而追求宏大功業,是極為常見的。這種君主,其歸宿大體不外三途:其一,暮年自我校正,且能清醒善後,戰國如秦昭王,後世如唐太宗;其二,有所悔悟而來不及自我校正,然卻在生前能清醒善後,擇賢君而立,故其弊端被後世繼承者校正,後世漢武帝為此典型;其三,既來不及自我校正,又來不及清醒善後,驟然撒手而去,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導致巨大的顛覆性惡變。
無疑,始皇帝屬於第三種情形。
始皇帝身後的惡性政變,既滑出了始皇帝的政治個性邏輯,又滑出了帝國法治的常態穩定性邏輯,本身便是一個歷史罕見的偶然性。且作一條歷史的延長線:若沒有陳勝吳廣的農民暴動及其引發的復辟惡潮,度過胡亥趙高的惡政之後,由子嬰繼位秦三世,帝國政治能否恢復平穩狀態?應當說,答案是肯定的。果然如此,後世對秦政秦文明的評價又當如何?這一假設的意義,在於展現歷史邏輯,在於清楚認識惡性政變並非因始皇帝時期的秦政而發,並不具有必然性。當然,秦帝國的法治並非高階文明時代的法治,其自身邏輯的歷史展現力是相對脆弱的,其法治原點的高度集權性,具有足以破壞其穩定傳承性的力量。法家學說之慎到派之所以注重對“勢”的研究,蓋出此因也。
於是,歷史的邏輯在這裡突然斷裂了。
偶然的惡性政變,遭遇了深厚的歷史傳統。
強大的慣性力量,絞殺了本質上具有可變性的歷史邏輯。
這便是秦帝國突然滅亡的歷史本質。
……
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逝於歷史的天宇,是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巨大變數。
偉大的原生文明淡出高階文明視野,是中國文明史的一幕深刻悲劇。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我們民族的歷史腳步在艱難泥濘中並未停歇。雖然,我們對那個偉大的帝國及那個偉大的時代,有著太多太深的誤解,但是,我們畢竟在那個時代的光焰所照耀的旅程上走了過來。時空漸漸深邃,光焰漸漸暗淡。是歷史的煙塵淤塞了遙遠的文明之光,還是現實的紛擾遮蔽了我們的視野,抑或,我們已經飛入了歷史的太空,再也不需要民族傳統的根基?
驀然回首,遙望帝國,一掬感動的熱淚盈眶而出。
有哪一個時代,承受了無盡的指控,卻依然堅實地支撐著她的後世子孫們!
跋 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孫皓暉
一
歷經十六年案頭跋涉,《大秦帝國》筆耕的主體工程終於告結了。
中國文明史的博大汪洋陵谷交錯,及其在漫長曆史中形成的無數溝壑、黑洞與變形,使每個力圖遨遊其中的探索者都為之浩嘆。當我以十六年時光,一葉扁舟潛入又浮出偉大的原生文明時代,驀然回首,竟不知自己該說什麼了。
慨當以慷,潮湧心頭者,我族文明恆久不滅之精義也。
從洪水時代開始,我們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國家形式。從列強大爭的春秋戰國開始,我們的民族以將近六百年的艱難探索與烈烈奮爭,開創了鐵器時代特立獨行的偉大文明體系,轟轟然進入了氣象萬千的帝國時代。這個偉大的帝國時代,是我們民族文明史的“加冠”之期。從偉大的秦帝國開始,我們的中華文明“冠劍及身”,進入了歷史成熟期與曾經的最高峰。不管我們的文明腳步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有過何等曲折,那閃爍著亙古文華的標誌性的高高秦冠,都永遠地矗立在我們飛揚的黑髮之間,那蓬勃著求變圖存精神的錚錚秦劍,都恆常地滲透在我們沸騰的熱血之中。我們的歷史很久很久,我們的未來很長很長。“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唯其根基深長,唯其累積深厚,唯其飽經滄桑,我們可再生,我們可負重,我們可遠行。
我們的生命,與人類世界共久遠。
我們的文明,與天地宇宙共始終。
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