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部分(第1/4 頁)
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導演的馮曉剛功勞無限。
他自己也說了:‘我盡了一個導演對中國電影的責任,無論創作還是市場…’
然並卵,《私人訂製》確實很爛,最起碼的故事沒有講通順!
三段小品一點連貫性也沒有…
說句實話,如果《私人訂製》的導演不是馮曉剛,估摸著票房連2億都沒有…
想了想,許輝給了一箇中肯的評價:“作為實驗性的作品來說,《私人訂製》勇氣可嘉!”
生活歸生活,電影是電影!
第一百四十二章 黃文
所謂實驗性質的電影指的就是瞎姬霸拍的。
導演心情好到爆棚,嗨翻了…
“草!你小子真會捧人!”
汪朔笑罵了一句。
“…”
許輝笑了笑,沒說話。
並沒有因為汪朔爆了句粗口覺得有什麼不妥,事實上,京城人聊天,經常會用丫這個詞。
汪朔算是整個京圈的團寵,典型的文人,嬉笑怒罵皆寫在臉上…
許輝跟這幫人能聊到一塊,最主要的,他也是靠嘴走遍天下的人!
馮曉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當中寫過一段小故事,他跟汪朔年輕時候,經常琢磨著比賽夸人…
有點像許輝忽悠吳景…
……
許輝算是馮曉剛的粉絲,但絕對算不上鐵粉,他的作品許輝也不是都很欣賞。
例如《夜宴》、《非誠勿擾2》就覺得毫無誠意,《私人訂製》更覺得粗糙,但就他過往的作品總體質量,以及他在電影行業中的奮鬥歷程來說,他值得所有電影人尊敬誰能保證自己的作品永遠都往上走呢,總有起伏。不能因為暫時的低谷而全盤否定他。
他的幾部正劇,雖然不算完美,但都值得人記憶,令人深思,證明了他內心的情懷。
原時空,許輝是個小導演,自進入影視行業以來,深深感覺到其中的艱難,編寫劇本,尋找資源,打通渠道,都極耗心力,遠遠不是站在一邊批評、吐槽那麼簡單。
和所有五十年代出生的文藝工作者一樣,馮曉剛身上有一種天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風花雪月不是他們的理想,針砭時弊才是。
問題來了,
當你想做一個“有情懷”的導演時,並不是因為你對什麼總放不下,有心結就可以做到,能說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種言簡意賅又意味深長的話,這才是情懷的體現。
什麼叫情懷?
不是嘴上說老子就是情懷!
得拿作品來證明,觀眾認可才是真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馮曉剛其實處在一個挺尷尬的地位,他的年紀、身份、商業定位、輔助團隊以及個人能力,都不允許他做太多的轉型努力了,但他還想試試,像黑澤明那樣隨心所欲不逾矩,拍出《九個夢》那麼絢麗而有哲理的電影,只是他一個人真的託不住這個巨大的夢想。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電影人還是值得尊敬的!
馮曉剛可以過得更好,更輕鬆,一路拍群眾喜聞樂見的喜劇,不求票房紀錄,只要能給投資人一個交代。可他不,頂著累出來的白癜風,頂著華藝股票的漲跌壓力,頂著各種“裝逼”的罵名,他做自己想要的電影。
為了中國電影分級制度和審查制度在公開場合大聲疾呼,這可是得罪人的事情,他毫不猶豫的做了,已經是一個既得利益者了,但還是敢出頭。換成你,你敢麼?
單隻說題材和尺度上,從近年的《1942》《我不是潘金蓮》,到《芳華》,他不斷拓寬了題材的審查尺度,好多題材都是他拍了之後,這個型別才有人慢慢的敢拍。基本上屬於一己之力重新整理了很多尺度的上限。
明知能力有限,但為了中國電影能走多遠是多遠,拼死撥動每一個可能轉動的齒輪,找一條出路。對於敢這樣嘗試,有擔當的人,我們可以批評他的作品,也可以說說他的人品,但是,論及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他絕對有資格排進大導演的行列!
估計丫心底肯定是很羨慕姜聞,憑什麼他拍了那麼多賠錢貨,然後一拍片,還是一堆人把錢送到跟前兒,然後說:爸爸,您玩的開心點。
當然,馮曉剛有一堆的臭毛病:電影的價值觀表達有問題;特別喜歡總把自己太當回事;就算做好事,還老是用俯瞰大家的態度;
尤其是碰瓷宣傳,這個最讓人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