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頁)
剋日軍堡壘,如此關鍵時刻,他竟然鳴金收兵,中止進攻,想待自己好友李如梅率軍獲此頭功。結果,明軍喪失了最佳的進攻機會。如果楊鎬不鳴金,島山上的加藤清正部肯定會被完全消滅,日軍在朝鮮的軍事進攻應該就玩完了。
日軍入島山石城後,閉城不出,堅守以待援軍。由於當時正值隆冬苦寒,泥淖遍地,風雪裂膚,明軍的戰鬥力和士氣十分低落。李成梅第二天率眾進攻,事易時移,日軍連發火繩槍,明軍死傷慘重,連一重柵也過不去。無奈之下,明軍幾萬人只得就地紮營,想圍困逼日軍出戰或投降。
島山日本守軍乃窮兇極惡之輩,憑藉地勢,日夜往下發炮,且炮彈皆在發前用毒藥煮過,明軍凡有擦傷皆潰爛而死。入圍整整十天,島上堡壘竟然不能被攻下。
利用如此大好喘息之機,日軍主將加藤清正趁與明軍議降的空檔,派人送信給身在釜山的小西行長,求他帶兵來救自己。二人關係雖不睦,關鍵時刻,不能不施以援手。小西行長立刻急行軍,悄悄開至注意力皆在島山堡壘的明軍近側,突然發起攻擊。與此同時,各地來援的日軍紛紛投入戰場,高舉倭刀喊殺著朝明軍撲來。如果這時主將是第一次日本侵朝時的李如松,估計不會有多大閃失。文人出身的楊鎬膽小鬼,又不知兵,他與好哥們李如梅率先逃跑。
明軍軍心大亂,一時大潰,明軍竟然被日軍趁亂殺掉二萬多人,只可用“慘敗”二字形容。《明史》記載,“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內全力,合朝鮮通國之眾(也就幾千人)委棄於一旦,(明廷)舉朝嗟恨。”
更令人氣憤的是,楊鎬敗奔後,跑到慶州仍舊不止步,怕日軍奔襲,一直逃回漢城,並和總督邢玠一起捏造軍情,以大捷上聞。諸軍點檢損失,上報死亡兩萬多,楊鎬大怒,力稱是死亡一百多,抑之不奏。
由於首輔是與楊鎬關係不錯的老邁昏庸的趙志皋,他竭力迴護,向萬曆帝力保楊鎬,只把他免職而已。這位志迂才疏的楊鎬,在萬曆四十七年被任命為遼東經略,大敗於滿洲軍隊,明軍死亡五萬多人,闖下奇天大禍。那時再無人搭救他,楊鎬被逮入詔獄論死,但直到崇禎三年他才被殺頭。
蔚山之戰後,明日雙方形成相持。明軍退歸漢城堅守。日軍也消耗巨大,無力大謀進攻。畢竟明朝當時的底子不薄,不甘心在朝鮮半島大失顏面,從內地抽調十餘萬精兵入朝鮮,準備一舉肅清日軍。
總督邢玠兵分三路,分攻蔚山的加藤清正、釜山的小西行長以及泗川的島津義弘。海上方面,明軍水軍統帥陳璘與朝鮮的李舜臣將軍聯軍,保持警惕,準備在日軍潰逃時給予沉重打擊。結果,進攻泗川的中路明軍攻敗垂成,自己軍中的炸彈突然自爆,引發了火藥車,日軍趁亂奪回泗川。東路的加藤清正元氣大傷之餘,以退為進,明軍也沒撈到什麼大便宜。西路的明軍主將劉綎腦子也比不過日將小西行長,沒什麼進展。雙方乾耗。
這時,日本本土傳來訊息,豐臣秀吉病死。為此,在朝鮮的日本將領都大舒一口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秋,豐臣秀吉臨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本來就不情願勞民傷財打朝鮮的日本朝內大臣,立刻安排日軍將領儘速回撤,“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迫不及待,十萬火急派人持密令遍告諸日將。
可怪的是,明軍情報系統效率極低,對日本國事及日軍即將撤軍之事竟然一無所知,特別是劉綎部明軍,傻不拉嘰還與日軍“積極”交涉,大搞軍中“和平”協議。
加藤清正部日軍跑得最利索,十一月十八日盡數撤走;泗川日軍跑得也不慢,與加藤部同時開拔,一日內即逃得精光。只有西路小西行長“任重道遠”,苦於明朝、朝鮮水軍聯軍切斷水路,他忙向島津義弘求救。正好小西行長女婿宗義智也來救老丈人。於是,島澤義弘與宗義智合軍,乘五百餘艘戰船連夜西行,準備救出小西行長。
朝鮮水軍主將李舜臣立刻與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商議,提出了一個圍殲來援日軍的計劃:明軍水師埋伏於沿海港灣,朝軍水師設伏於外海的觀音浦,等日軍越過露梁海峽後,由明朝老將鄧子龍出奇軍斷其歸路,一舉全殲日本這隻來援水軍。
一切皆不出李舜臣所料,日軍來援水師落入中、朝水軍包圍圈。惟一出乎意料的是,日酋島津義弘非常頑強,他發現中計後,率水軍拼死回撤,下死命令抵抗。雙方海上大血戰。
令人感動的是,大戰期間,李舜臣見明軍統帥陳璘坐船被圍,立刻乘船來救,不幸被日軍炮火打中,正當胸口。李將軍屏住氣息,強忍巨痛說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