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最讓人感動的,是袁彬、哈銘二人,事無鉅細,二人竭忠竭力,侍奉落難的明英宗。由於天寒地凍,夜間營帳內酷寒,袁彬和哈銘天天要明英宗把雙腳放入他們懷中,輪流為皇帝暖足。
一日,早晨醒來,明英宗對哈銘說:“知道嗎,昨夜你睡得死,一隻手正壓我胸口,我幾乎透不過氣,直到你睡醒我才拿開你的手。”並向哈銘講述漢興武與嚴子陵共臥的故事。
哈銘蒙古人,本性質樸,聞皇帝此言,感動得一塌糊塗,頓首謝恩。由於他本人就是蒙古人,也能時時與伯顏帖木兒妻子等人說上話,讓這些人勸伯顏帖木兒和也先放還明英宗。
袁彬、哈銘忠義君子,太監喜寧乃奸惡至極的小人。他見袁、哈二人竭力護持明英宗,懷恨在心,數次勸也先殺掉英宗身邊這兩個人,天天為也先出主意怎樣與明朝討價還價。一日,也先被喜寧的讒言激怒,派人拖出袁彬、哈銘二人要斬首,明英宗這時也急了,真的奮不顧身,撲到二人身上要與他們同死,這才救下二人性命。
喜寧還向也先出壞主意,讓瓦剌軍西攻寧夏,直搗江南,在南京立明宗為傀儡,與北京明景帝兄弟對峙,以兄制弟,奪取明朝江山。此招甚毒,但也先不是志向遠大之人,覺得此計可行性太差,施行起來困難,最終沒有采納。
所以,明英宗對喜寧這個小人,恨之入骨。
於是,他與袁彬定計,派喜寧入京當使節,並派遣同樣被俘的明軍士兵高磐隨行。事先,明英宗暗中叮囑高磐如何行事,並親寫書信,縫在高磐的褲子裡。
喜寧挺洋洋自得,以瓦剌和明英宗雙料使臣自居,入宣府與明軍談判。
明將出城,與喜寧在城下宴飲,高磐突然大聲呼喊,抱住喜寧不放,聲稱太上皇有旨。招待來使的明將不敢怠慢,揮兵撲上,把瓦剌使團全部活捉,縛送喜寧入北京。
讀了明英宗的親筆信,聽了高磐一番指控,明景帝君臣大怒,把太監喜寧送入鬧市,三千多刀,碎剮凌遲而死,終於為明英宗除去一塊心頭大患。
聽聞喜寧被殺,也先也很惱怒,與其弟賽刊王等人分道進攻。打了數次,均遭敗績。
這時候,瓦剌內部開始分化。阿剌知院首先暗中與明朝講和。瓦剌與他的屬下一直有矛盾,外親內忌。他們合兵攻打明朝,利多則歸也先,弊害則眾人均受,使得那些瓦剌酋長很不爽。傷人損物不說,昔日每年都能從明朝得到大批金銀綢帛的賞賜,如今一絲全無。
後來,也先也知道了阿剌知院和脫脫不花相繼暗中與明朝議和之事,他不甘人後,也馬上派人同明朝講和。
但是,這一次,明景帝回覆漠然。原因很簡單,雙方講和,肯定要送回明英宗這個“太上皇”,明景帝不知拿這個皇帝哥哥怎麼辦。
于謙方面,他針對群臣各持議和的局面,力拂眾議,表示“社稷為重,君為輕”,派人持書申誡邊將,不要擅自與瓦剌講和,不要擅自接受瓦剌人送來的來信,甚至明英宗本人的親筆信也不能收。如此,也為他本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明英宗的“奪門”復辟
景泰元年(1450年)秋,也先正式遣使議和。禮部尚書胡瀅等人奏請迎太上皇,景帝不答。但是,面對群臣上疏的壓力,明景帝不能不有所表示。
他在文華殿大會群臣,說:“朝廷因通和壞事,欲與瓦剌賊寇斷絕來往,而卿等近日又屢屢上言議和,更欲何為?”
吏部尚書王直出班對奏:“太上皇蒙塵,理應迎回。希望陛下務必遣使交涉此事,勿使他日生悔。”
景帝聞言不悅:“我本人根本沒有貪戀過帝位,卿等日前把我強推到這個位子上,現在又三心二意!”
聽景帝此言,眾臣心中惶恐,還真沒人能接下這個話茬。
又是于謙出班,從容言道:“天位已定,孰敢他議!派遣使者入瓦剌,可以舒邊患,又能偵察敵情。”
這句話讓景帝開釋,覺得自己帝位無憂,忙說:“從汝!從汝!”
於是,明廷派出李實為主使,攜明景帝給脫脫不花(名義上的“可汗”)親筆信,往見瓦剌君臣。
到了位於失八禿兒的也先大營,致禮通書已畢,瓦剌人帶李實一行人去伯顏帖木兒營中拜見明英宗。
當時,明英宗住在氈帳中,吃羊肉,喝腥羶的乳酪,行動之時只有破牛車一乘。見皇帝落魄到這個份上,連穿戴打扮都像北京城外趕駱駝的蒙古人,李實等人哭泣不止,明英宗也哭。
良久,明英宗嘆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