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高麗參一天幾根吃著,受傷的努爾哈赤在病榻上殘喘了半年多,最後還是抱恨而死。
當然,清朝的官方檔案諱口不言努爾哈赤真實死因,只說他是病死。明朝人講這位奴酋是寧遠失敗後“疽發於背”而死,即氣悶而死。其實,大炮的鐵丸子,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勝訊傳來,明廷上下,一片歡呼。八年以來,第一次生挫後金兵鋒。由此,袁崇煥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加遼東巡撫,諸將各有升賞。當然,“廠臣”魏忠賢功勞最大,“寧遠大捷”被說成是他本人“指揮幃幄”的結果,其宗族子弟,為此均得蔭賞。
一直駐守山海關畏縮不出兵求援的高第,由於他是閹黨人員,只落得去職閒住的小小處分。
寧遠之戰後,堅城大炮,成為明軍戰略指導思想。為此,明熹宗還下詔封十幾門西洋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這比起秦始皇封避雨的五棵大松樹為“大夫”,確實有“進步”意義。此後,明與後金之間的形勢,從原先後金單方面的進攻,變成了雙方的戰略對峙。
寧錦大戰——堅城利炮的正確體現
努爾哈赤死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
袁崇煥有勇有謀,派手下都司等人攜禮物弔喪。皇太極熱情接待,雙方心照不宣,互相很有禮貌。袁崇煥此舉是想試探後金虛實,皇太極的禮敬是想緩解後金汗位交替之際不穩的政局。由於朝鮮和蒙古部落於旁邊伺窺,皇太極心中也不踏實。雙方開始講和。
皇太極想以山海關為界,要求明朝每年賜金賜物予後金。這幾乎就是從前北宋對遼、金關係的翻版,明朝當然不可能同意。皇太極不惜“委曲求全”,答應削去自己的“年號”,奉明朝為正朔,每年回貢人參、貂皮為回報。
其實,明朝從上至下,包括袁崇煥本人,根本就不會想到與女真人真的實行和談,互相派人,只是遷延觀望的試探手段而已。
天啟七年(1627年)初,皇太極首先發動對朝鮮的進攻,十餘天已盡佔朝鮮大半島,朝鮮國王兔子一樣逃往江華島,只得與後金訂立“盟誓”,互為“兄弟之國”。
強迫對方簽訂“江都和議”,讓對方講明後金與明交戰時朝鮮要保持中立。
初夏時分,皇太極從朝鮮回來稍作休整,即率七萬左右大軍向錦州方向進發。
袁崇煥一直堅持他自己的一套原則:“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計,戰為奇計,和為旁計。”一年多時間內,他指揮明軍修築堅城,大興屯田,分選官將守衛險隘要地,一直沒有放鬆備戰。當然,稍後袁崇煥與滿桂等人之間也有矛盾,但經過多方調和,大家皆能以大局為重,同仇敵愾,共抗後金。
天啟七年夏五月,皇太極自率三萬左右前哨精兵渡過遼河,直撲錦州,把錦州城包圍得水洩不通。
明朝守城總兵趙率教、左輔、朱梅甚至監軍太監紀用等人勁往一處使,各自分頭到四面城上率軍抵禦,絲毫不敢鬆懈。同時,明軍各部事先打招呼,絕不能中後金誘兵出戰之計,各自堅守城池不出,只派出祖大壽率數千精騎以做襲擾包抄之用,絕對避免與後金兵在野外混戰。
攻打錦州十多天,後金軍傷之嚴重,沒有絲毫進展。無奈,皇太極只得又率數萬精兵,撲向寧遠,只留少數軍隊在錦州外圍留圍。
五月二十八日,後金兵對寧遠開始了第二次攻城大戰。袁崇煥、滿桂(蒙古籍明將)二人親自督戰。滿桂領明軍出城擊迎後金兵。皇太極見狀大喜,以為終於可以與明軍野戰。他不知道,袁崇煥在努爾哈赤撤退後,抓緊訓練明軍野戰,特別組織了車營和騎兵營,專門天天針對性訓練對後金的曠野作戰。同時,袁崇煥憑城指揮發大炮,殺得後金軍隊人仰馬翻,死傷眾多。
皇太極氣惱,死命士兵衝鋒,一時間把明軍逼退。明朝大將滿桂身先士卒,帶傷奮戰,明軍感奮,踴躍向前,憑藉二百多輛廂車,從車中發射火器,殺得後金兵將死傷一片,終於擊退皇太極的進攻。
打了一天,死傷四五千人,寧遠城毫髮無損。見攻寧遠無望,皇太極只得率大軍復圍錦州。
此時的皇太極,又氣又急,萌發賭徒心理,命令後金士兵拼死也要把錦州攻下來。可幸的是明軍深壕堅牆,外加大炮,打得後金兵屍橫遍野,又折數千人馬。
由於天氣越來越熱,屍氣彌騰,眼看軍中就要流行疫病,皇太極不得不灰溜溜撤兵。
此戰,明朝方面稱之為“寧錦大捷”。此次大捷意義重大,正如袁崇煥本人所講:“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