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部分(第1/4 頁)
“官兵確實不足為慮,等他們探明我們實力時候,我們大勢已成,進可攻退可守。周圍左近二百里內。唯一值得我們擔心的只有西邊的漢軍。那些個老爺不是說了,唐王命了祝彪和河東軍來平定齊亂。咱們就是人再多上十倍,也不夠河東軍瞧得啊。”三人中唯獨江湖客出身的王鼎仍保持著冷靜,鷹目微揚:“咱們惹不起!”
“他是北隅帥臣。與我齊國何干。那唐王怎的調他來?”李國華憤憤然道。齊國作為唐王陣營的一份子,怎麼可能不有祝彪的傳說流傳?
李國華一百個看不起南樂郡的郡兵,卻絕不敢與河東軍對陣。
“心思果決。將兵如神,膽氣如虎。河東軍是龍,我等為螻蟻,不可相比,唯有避而遠遁。”
“西邊漢軍傳聞只是祝彪的前鋒,兵力並不重。大梁王、定陽王、風裡眼幾位有二十萬義軍,合計巧妙了未必就不能勝過。如果我們能吃下河東軍的先鋒,可不僅漲我們的氣勢,更打壓了祝彪的威風。
此人聲名太大,一般人聽了他來都生不起反抗的心思。他要大軍來到我們齊國,轉瞬就能定下一半局勢。到時哪裡還有我等混活的地兒?
可要是先吃了當頭一棒,祝彪威風就滅了大半。我齊國境內各地諸侯就決不會再對他畢恭畢敬,不敢質疑絲毫。那時候齊國該怎麼亂還怎麼亂,渾水裡摸魚,才能有我輩發達之機!”
“張兄說的不錯。”
“咱們就這麼辦。立刻聯絡大梁王他們……”
陳孟仁絕想不到會有一幫連民兵都稱不上的亂民來打自己的注意。先行一步的左營六千餘騎在校尉王廣帶領下冒雪而去。
與此同時,停頓在南樂郡東的大梁王、定陽王、風裡眼三個義軍首領同意了王鼎、李國華、張克三人的提議。派出了軍中的小首領黃文安領兵去匯合南樂義軍部,再攻襲襄城,造大聲勢,以此來吸引河東軍目光。他們三人隨後再領主力精銳合圍。
但是他們手下的大多是亂民,這些人行事混亂,當黃文安合兵李國華、王鼎、張克所部,再開到南樂城南的襄城時候,時間都過去了整整三天。
而這個時候,王廣率領的左營鐵騎已經到了南樂郡城。
大年初五的夜裡,一隊人馬南樂郡城出發,冒著凜冽的北風大雪,向著襄城連夜進發去。
他們舉著的火把,宛若地上的星河,照亮了沉寂的夜色。
天氣很冷、很寒,風雪吹刮在戰袍,不多久許多人的身上就結了一片白冰。然天氣縱然很是寒冷,這支軍隊裡也無人凍的瑟瑟發抖。因為他們每個人身上的衣裳,除了戰甲,還有厚厚的棉襖、棉褲、棉袍。
每一個士兵臉上都沒有戰爭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股興奮,他們渴望一場像樣的戰鬥,以此來檢驗他們的實際能力。來證明他們即便是新兵也不會丟下河東軍的顏面,不會墜落河東軍的威風。更不會削減河東軍的戰力!
十七萬人的規模,加上原先軍士的退伍,擴軍多少可想而知。眼下的河東軍,無論步騎都有一半軍士是沒有上過戰場的菜鳥,他們只能從前輩的口中知道戰爭的血腥和無上的榮耀。
但他們都不懼怕戰爭的血腥,而只崇尚那無上的榮耀。
只因為河東軍為北漢太掙得顏面了。
元武十一年大年初六,聯合一起的兩萬多義軍開始攻打襄城。當天死了三四百人。襄城的郡兵不多,僅一個不滿編的屯,四百來人。但城內計程車紳富戶都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一下子召集了小兩千民壯守城。配合著四百多郡兵和四五百人的家丁護院,城外義軍拿不下來,也不足為怪了。
不過,對於義軍也可以說是亂民來說,這三四百人的損失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規模,短短的一天功夫,十里八鄉又有上千人來投奔他們。
而且帶來的訊息也對他們有利,襄城周圍的各鎮鄉里或多或少都發生了民亂,不少人受到他們的鼓舞。闖入鎮中大戶去燒殺搶掠。這些人在鄉下鎮集鬧騰夠了,肯定會來縣城,到時候一收攏收編,那就又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青山集。這是襄城與南樂郡城之間。相隔的最大一個市集。
齊國未亂之前可是一處繁華之地,有個外號稱呼做小南襄。齊國內亂之後,市集大受影響,可總而言之依舊是南樂郡的一處福澤之地。
但是現在。被張克用計裡應外合拿下之後,整個市集被洗劫一空,已然變成了一處欺男霸女為非作歹之地。
不是說義軍中就真的沒有好人。沒有那種真正為老百姓求活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