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3 頁)
大腰圓的廚師雷打不動地將兩大盆菜餚和一大盆米飯抱進教室。香氣從他們經過的地方瀰漫開來,爭先恐後穿過我不停收縮的鼻腔和大腦皮層,爾後經傳出神經中轉,把一波又一波興奮傳向兩隻食指。紅燒雞翅、魚香肉絲、冬瓜排骨、松仁玉米、油菜香菇、西紅柿炒雞蛋、豬肉燉粉條、芹菜炒木耳、土豆燒牛肉、蒜茸西蘭花……我在燈市口小學度過了兩年時光,與老師同學全部匆匆相識、匆匆別離,這些簡單的飯菜代替了一個個模糊的人影,成為我如今每每想起當年就難免會魂牽夢縈,垂涎三尺的回憶。
在小學二年級第二個學期,我轉校了。新到的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很有名望,離新家也很近。抱著母親的腰,每天早晚在腳踏車後座上顛簸的日子終於一去不復返。我學會了騎車,接著有了自己的第一輛腳踏車。儘管如此,現在回想起來,我每天中午仍然會在學校吃飯,倒也不是為了省卻那不到十分鐘的車程,想必只是出於一種期盼。實驗小學的午餐系統較之老學校,多了幾分複雜,少了許多可愛。在校的四年裡,我輾轉於打著“營養快餐”旗號的盒飯與學校食堂機械化的產物之間,痛不欲生。不知不覺中,能吃到母親拿手飯菜的晚餐成為幫助我每天走下來的精神支柱。一樣的竹筍雞湯,一樣的豌豆肉丁,一樣的紅燒牛肉麵,一樣的棒骨燉酸菜……這些成了我每晚必修的課題。而與此同時,大塊的脂肪也開始在我身體中不知不覺地積累。
到了小學五年級,我終於從“胖得可愛”進化到了“胖得不成樣子”。現在回頭去看十歲十一歲的照片,都會產生一種想把自己從照片裡拽出來暴打一頓的衝動。而且如果真打了,想必手上也會黏上一層可怕的油膩。
到了初中前夕,體型走樣已然達到了必須採取措施的地步。這靈感並非來自我,也非親朋好友。扯一句題外話,其實從懂事以來,我越發覺得對自己最客觀最有用的評價往往來自對自己瞭解最少的人。相反,正是在疼愛我喜愛我的同學老師和家人們的聲聲“胖乎乎多可愛啊”、“太瘦不健康”、“我們那個時候多困難,想胖可不容易呢”等話的安慰中,我在肥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那是六年級一個月黑風高的傍晚,母親帶我去姥姥姥爺家串門。坐在稍顯擁擠的電梯中,一個銀髮白髯的老爺爺看著新擠入電梯間的我,不由露出一臉慈祥的笑容。他善良的目光掃過我的腹部,淡淡地道:
“這都是板油啊!”
作為一個十一歲且不諳家務烹飪的少年,我對板油的定義尚不明確,於是便與其他場景中一位老人拍著孩子的頭說:“這都是智慧啊!”做了對比,頓覺無限快意:原來老爺爺在誇我啊!當下用燦爛的笑容回饋了老人,而後與似笑非笑的母親一同走出電梯。
一分鐘後,母親告訴了我板油的定義。
一分零一秒後,母親看著臉色的光鮮變成灰暗的我,解釋說那位老人沒有惡意。其實,當時的我也隱隱明白:如果老人有惡意還會更好。沒有惡意,說明他的話更貼近事實。
自然,這一次的刺激又在我年幼的心靈上狠狠烙下了一印。
於是,美食從情人變成了仇敵。('EXC')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