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馬士英父子,雖則他們握權臨朝時貪黜誤國,但在大難臨頭之際,表現遠遠超出南京城內那些平日大喊“盡忠報國”的諸位文武。其子馬鑾護駕弘光帝出逃,死於亂軍之中;他本人率數百貴州士兵,保護弘光帝嫡母鄒太后逃往浙江,最終輾轉來到杭州。
當地的潞王朱常汸以及地方官員,均來拜見太后。大家本來以為黃得功忠勇,能扭轉戰局,但很快就有訊息傳來:
黃得功戰死,弘光帝被俘。
於是,在馬士英和杭州官兵的擁戴下,潞王朱常汸就任“監國”(代理皇帝)。
這位平日一向以賢王著稱的潞王,其實也是個軟蛋。眾官朝見之時,他淚如雨下,深恐自己被擁為帝會召致立刻的殺身大禍。
馬士英想先穩住局勢,就派先前為清軍當過奸細的陳洪範再次充任使臣,渡江與清軍“講和”。
事到如今,南明哪裡還有講和的本錢!
陳洪範到了清營,把明朝在杭州的老底全部端出,並自告奮勇返回杭州,說降了潞王。
馬士英見勢不妙,倉皇又逃。
於是,杭州堅城內的潞王朱常汸剃髮白服,大開城門,跪於道左,率眾官投降。本來有一萬多名明朝精兵,聞訊紛紛逃亡,日後不少人加入反清隊伍。
杭州投降的示範效應出現,湖州、嘉興、紹興、寧波等地不戰而降,江南大部,淪於清軍之手。
潞王朱常汸被帶到北京,天天搖尾乞憐,活了僅僅一年不到,就被清廷以謀反罪殺掉。假使他當時在杭州堅守或輾轉江南各地抗清,南明其實應該還大有可為。
馬士英屢敗屢戰,仍舊不死心,後來跑去投靠魯王,但眾人嫌他名聲太壞,拒而不納。深省阮大鋮誤事的馬士英仍舊不屈不撓,忙率明將方國安等人想奪回杭州。水戰失敗,明軍被淹死無數。馬士英還想提殘兵入閩,卻遭唐王(隆武帝)的拒絕。
絕望之下,馬士英仍舊不投降,跑入台州野寺中削髮為僧。後來,他被家僕出賣,清軍出兵抓人,把他斬於延平城鬧市,死後剝皮示眾。
馬士英一生沒幹過什麼好事,惟獨死得壯烈,不愧為大明之鬼。
想南京被破之際,城內自殺殉國的,除了太監韓贊周以外,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中,高階官員僅刑部尚書高倬一個人,其餘十一人皆是中下級官員以及讀書人,難怪時人嘆息:
“國家無事,公卿大臣享其尊榮;不幸有變,儒生小臣奮其義烈!”
特別值得一表的,是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
聽說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獻門率眾投降,黃端伯在城門大書數字——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
豫親王多鐸聽說後倍感奇怪,派人上門“邀請”,黃端伯堅臥不起。
清兵當然不客氣,把黃大人連架帶扛弄至多鐸面前,並吆喝使跪,黃端伯不屈。
多鐸拍案叱喝:“你認為弘光帝是何種人物,想為他一死?”
黃端伯朗言:“皇帝聖明!”不願多說一句。
多鐸問:“馬士英,又怎樣呢?”
黃端伯:“馬士英,忠臣也!”
多鐸又可氣又可笑,問:“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為忠?”
黃端伯說:“馬士英不降,擁送太后入浙江,當然是忠臣。”他指著已經剃髮易服的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多鐸點頭良久,他問:“素聞黃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在大清做官?”
黃端伯斷然拒絕。
多鐸當眾翹大拇指:“南京硬漢,僅見此人!”一席話,說得降臣趙之龍等人面色發赤。
被押一月有餘,黃端伯始終不降。
於是,多鐸下令處斬黃端伯。
清軍勁騎押送至水草菴,黃端伯停止腳步:“願畢命於此!”
清兵手顫,一卒以刀捅之,被黃先生凜然精神所震懾,手顫刀墜。
黃端伯大聲言道:“何不直刺我心!”
大笑凜然,英勇就義。
相較史可法、黃端伯、馬士英等明朝大臣,阮大鋮這個明朝名人的表現,完全是個徹頭徹尾的人渣敗類。
吳偉業所撰《綏寇紀略》(原名《鹿樵紀聞》)一書,詳細記載了阮大鋮的醜態。
南京失陷時,阮大鋮逃出。到了金華,由於他名聲太壞,當地士紳群起逐之,無奈何他就轉投方國安部明軍。此時的馬、阮二人,再無昔日沆瀣一氣的“提攜”,特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