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3/4 頁)
。
永曆帝在緬甸的一切詳細行止,皆出於兩本筆記,一本是《也是錄》,一本是《求野錄》,這兩本書,皆是這位被打傷的總兵鄧凱本人所寫,可稱是“親歷記”,所以史料價值非常高。
由於鄧凱在記敘中不是以第一人稱“我”來記述,後來學者又有很多人不懂古漢語,往往把這兩本書混同於一般的野史和小說。
龍落淺灘遭蝦戲——永曆帝在緬甸的最後歲月
李定國磨盤山之敗後,身邊殘兵只有一千多人。他發檄四方徵調南明殘軍,皆無人響應。
一行人在雲南邊境地區兜轉非常辛苦,兵無糧,馬無草,悽悽惶惶。
這時候,南明的慶國公賀九儀一部自廣西南寧渡江而至。這部明軍在先前戰鬥中損失不大,他們與李定國會軍後,明軍人數一下子達萬餘人,軍威復振。
李定國指揮這隻大軍攻拔了孟艮(今緬甸景棟)。由於這裡糧多地饒,一時間吸引了不少潰敗的明軍殘部來投。
本來在軍力有所恢復的情況下,李定國又犯下錯著,杖殺了慶國公賀九儀。原因很簡單,清廷秘密派人來招降,賀九儀接待來人。實際上,他本人並無真正降清的打算。否則,他也不可能迢迢遠道從南寧跑到緬甸來會李定國。
李定國之所痛下殺手,根本原因還是門派問題,因為賀九儀是孫可望的老部下。
賀九儀被殺,其部下寒心,頓發怨言,不少人攜械出逃。
深恐逃走的明軍引清朝大軍來攻,李定國慌忙燒燬孟艮城,率餘部走往木邦緬甸,與白文選部合軍。
二人相會後,宰牛歃血為盟,決定攻克緬甸,迎回永曆大駕。
永曆十五年(1661年,順治十八年)二月,李定國和白文選聯軍,在錫波大敗緬甸軍。
聽聞李定國、白文選率兩萬人來攻,緬甸土王沒有十分驚懼,他派出大將牙稞,集眾十五萬人,在錫波江邊結營,準備與明軍決戰。
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緬甸兵只是南明軍力的十倍以上。而且,緬軍有戰象一千多,槍炮林立,橫陣二十多里,隔岸喧噪,喊打喊殺。相比之下,明軍因先前與清軍戰敗,根本沒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長刀長槍等物,近三萬之一士兵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條棍棒而已。
。 想看書來
弓弦一鉸送君王(6)
哀兵必勝。
乘頃軍鬆懈之際,白文選指揮明軍搶河先渡,先發制人,李定國隨後率軍橫擊,把緬軍打得大敗。屍橫遍野,河中流屍紛紛而下,緬兵被殺一萬多人,連緬軍主將牙稞也在混戰中被殺。
剩餘緬兵見勢不妙,退入密林之中,一夜之間逃得精光。
明軍休整後,渡過錫波江,逼臨緬甸土王的都城亞哇。
緬方驚恐,再不敢野戰,秉城拒守。
由於皇帝在緬人手中,李定國、白文選不敢輕易造次,只能派人送話給永曆帝,希望皇帝發敕令。
永曆帝已成甕中之鱉,根本無法與明軍聯絡上。
相持數日後,明軍在江上搭浮橋準備進攻,覆被緬軍砍斷。
由於缺糧多病,明軍不能久侯,最終失望而去。
此次迎帝軍事行動,無果而終。當時的白文選所部明軍,其實與永曆帝駐地僅六七十里。
三月間,出於義憤,沐天波和王啟隆的幾個家人密謀,準備斬殺馬吉翔等人,劫皇太子出緬甸以圖光復。
事洩,馬吉翔派手下錦衣衛人員把幾個參與策劃的人都抓起來,以石擊之而死(他們手中沒有武器殺人)。
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內部發生政變。土王的弟弟弒掉兄長,自立為王。
這場小型的宮廷政變,起因其實也源自永曆帝。
自永曆帝入緬後,南明軍數次深入,緬甸兵民相抗,緬人死者幾半。不少“大臣”責怨土王說:“正是因為國王迎接皇帝至國內,招致兵禍!”
土王不服氣,反責大臣:“我迎帝不迎賊。明朝兵賊殺擾地方,不是皇帝的錯。”
上下猜忌之下,土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聯合眾臣,把國王哥哥綁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為王。
殺掉兄長自立後,緬甸新土王派人見永曆朝臣,勒索“賀金”,以“慶祝”新王登位。
永曆帝身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當賀禮,又覺得這個新國王得位不正,只得裝聾作啞,不予理睬。
懵懂之中,永曆君臣並不知道他們大難將臨。
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