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第二個政權。
其實,如果依據倫序,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該輪到廣西的明朝桂王,但桂王當時距離江南太遠,遠水不能解近渴。眾明臣齊推唐王朱聿鍵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他的封地是南陽。這地方是從前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起家之地。在心理暗示影響下,眾臣推唐王為帝,想把他當作重振大明的標誌,很想讓他暗合天意,爭取做一個明朝的“光武帝”,復興明朝。
隆武帝舉行大典儀式當天,大風霧起,拔木揚沙,尚璽官的坐騎受驚,玉璽摔落,碰壞一角。眾人心驚,皆認為兆徵不祥。雖然如此,隆武君臣還是很有平復天下的決心,銳意恢復。
由於身世坎坷,隆武帝和弘光帝的荒淫無恥作為迥然不同。他善於撫慰群臣,樂於納諫,甚至同意招納“大順軍”(李自成軍)餘部,以共同抵抗清軍。這一點,尤顯大度和富有遠見。同時,針對南明軍殺害剃髮的漢族平民一事,他予以嚴厲阻止:“兵行所至,不可妄殺。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這一諭旨,使得一般百姓歡呼鼓舞,紛紛來投。
雖為英明之主,隆武帝卻一直為鄭氏家族集團所架空。以鄭芝龍、鄭鴻逵、鄭芝豹、鄭影為首的鄭氏家族,都是大海盜頭子出身,數十年橫行福建、廣東、浙江一帶沿海,兼商兼盜。他們在崇禎初年受招安後,趁天下大亂之際一直忙於擴大地盤,充實自己的私人力量。
鄭芝龍等人推舉隆武帝,其實也是看上了這位爺“奇貨可居”。朝中一切實權,都掌握在鄭家手裡。
兩個太陽照南明(2)
鄭芝龍此人,從小就不是好貨,不到二十歲,就因為勾引後媽被父親驅逐出家門為盜。鄭家惟一的明朝忠臣,其實只有一個鄭成功還算夠格。
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鄭芝龍和日本老婆生的兒子。鄭芝龍有一次帶鄭成功入宮,隆武帝見之大悅,以手撫其背,說:“恨無一女配卿,卿為盡忠吾家,毋相忘也。”賜鄭森姓朱名成功,命為御林軍都督、儀同駙馬都尉,時人稱之為“國姓爺”。隆武帝此舉,也有籠絡鄭氏家族的意思在裡面。
鄭氏家族傲慢無上,賣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橫毒兇暴,甚至超過弘光朝的馬士英。他們在敗走江南時候,依然大肆搶掠,以至於當時造成這種現象:“受害者延頸待清兵,謠曰‘清兵如蟹,曷遲其來!”(計六奇《明季南略》)
這群鄭姓海盜奸商,經營朝政仍同於經營生意一樣。如此,其後果可知。同時,由於當時另一個宗室魯王朱以海在紹興也稱監國,兩個朱明同姓政權產生齟齬,最後竟鬧出互殺來使的事情。
偏處一隅難抒懷
——魯監國抗清屢戰屢敗
由於清廷剃髮令下引發了血腥殺戮,浙江大地抗清鬥爭如火如荼。大凡起事興兵,一定要有個象徵性人物。
明朝諸王殺的殺,降的降,走的走,當地只有魯王這個明朝宗室可以擁戴。於是,原本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總兵王之仁重新舉起義旗,與張國維等人在紹興推舉魯王朱以海為“監國”,時為七月十八日。魯王政權仍舊沿用“弘光”年號。
此時,他們一夥人並不知道隆武政權在福建成立的訊息。
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世孫。本來其兄朱以派嗣封魯王,崇禎十五年,清軍攻山東,朱以派在封地兗州被殺。朱以海有幸逃出,一年多後襲封魯王。他和唐王一樣,都屬明宗室疏宗(第一代魯王是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唐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也正因兩個人都為疏宗,所以,魯監國一方得知唐王稱帝訊息後,並未立即退位歸藩。雙方各自手下的大臣為爭擁立之功,自然都緊上疏要求不要退位,硬頂各自的“招牌”。
隆武帝起先很有誠意,他派人來信攜賞銀要魯監國承認自己天下一統,並籠絡浙東的明臣明將,答應個個要加官晉爵。
一般人可以接受隆武帝,魯監國手下最得力的張國維、王之仁等人卻不答應,因為如果這樣,他們就沒有“擁立”大功。魯監國本人在給隆武帝的回信中,也稱隆武帝為“皇叔父”而不稱“陛下”,表明他不承認隆武政權。
當時的魯監國君臣,很想快速攻下南京這個象徵性極強的城市。如果南京在手,“監國”成為“皇帝”,自然名正言順,這樣的話,魯監國比起遠在福建的隆武政權,要“合理”“合法”得多。然而魯監國一幫人軍力不行,進攻杭州大敗而歸,佔領南京更是痴心妄想,只能侷促於浙東一小塊地方窩著,根本不可能有所作為。
魯監國當時手下力量最大的將領是鎮東侯方國安,但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