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能。對知識的渴求很快席捲了全中國,縮小了人們社會地位和文化的差距。隨著大學陸續恢復了日常教學、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特別是*把科學技術稱為“第一生產力”,人們對於不同出版物的需求也飛速增長。“每個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利,”中國對於資訊和知識的渴求很快釋放出來。期刊的種類從1978年的區區幾百種發展到了2007年的上萬種。在改革開放之前,每年出版的書籍只有大約1000種,現在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25萬多種。現在,據官方資料統計,中國的出版物數量已經居世界之首,每年的雜誌發行量超過了30億份,書籍更是超過了60億冊。
幾年前,漫步於上海最大的書店(一共有7層樓,每一層都有足球場大小)時,我們幾乎被一排排書籍與雜誌所淹沒。各個年齡段的中國人在選購圖書,還有許多人乾脆坐在臺階或地板上,從他們買不起的書中摘抄。
自力更生
報道中國的人們都來自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背景。大部分記者在報道中國的時候都會參照自己的祖國,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先進或是落後。這樣就會帶來不同的報道視角。*主席在*十七大上的報告很好地總結了中國當前的現狀、目標和麵臨的問題。報告中強調了繼續解放思想、深化經濟、文化和政治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從網際網路上下載這份報告。但是,就像共和黨人和*黨人對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演講的理解有所不同一樣,胡主席的報告也有一定解讀的餘地。
要真正讀懂這篇報告,透徹瞭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與解讀文字一樣重要。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我們也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認知基礎是西方的,自己的觀點並一定就是中國人的觀點,任何公正的評價都需要儘可能地放在中國這個大背景下做出。不過,我們畢竟來自西方國家,這種背景還是深深影響了我們對於一對中國夫妻的第一印象。
那是在2000年。我們走出上海的酒店,向拐角處走了幾步,沒想到這幾步之遙就彷彿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在距離五星級麗思卡爾頓酒店大約50米的地方有一家小商店。不過,“商店”這個詞太抬舉它了。它其實就是一個小攤子,後面用紅藍白色相間的防水布搭了一個小帳篷。我們瞭解到,這個大約4平方米的小帳篷是一對夫妻的家,他們在前面的小攤子向附近的建築工人售賣快餐和飲料。上海幾乎所有街道上都會有正在施工的大廈,因此不乏流動的建築工人。但是,這種在我們西方人看來糟糕得無法承受的生活條件在這對夫妻眼中已經是一種改善了:他們感覺自己現在的生活比在農村時已經好多了。我們經常去他們那裡,在麗思卡爾頓酒店工作人員、我們的好朋友溫雪薇的幫助下與他們交談。她還經常為我們帶來有關這對夫妻的訊息。
現在你已經無法在那裡找到他們了。他們的境況逐步改善,酒店旁邊的那個小攤子使他們有能力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後來他們開了另外一個小攤子,不久之後還僱了幫手。他們不用再住在貨物邊上了,而是搬進了一套簡樸的公寓。後來有一天,他們消失了:在另外一個地方開了一家“真正的商店”。
逐漸彰顯個性
如果是在30年前,上面的那個故事根本就不可能發生。“解放思想”為人們開啟了一扇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的大門。但是,中國人的自我意識仍然有別於西方人。即他們認為個人生來就是集體中的一份子。他們更多地把自己看作群體中的一部分,而且他們歡迎強勢穩當的人領導自己,因為這樣可以保證有良好業績,這對誰都有好處。把中國當作一家企業來治理非常契合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中國人在家庭、集體中的權力和自信心都有所提高。
我們的朋友張海花解釋說,與中國大部分的思想相同,這也源於中國悠久的農業歷史。幾千年以來,中國人都居住在田地附近的村莊,他們的生存依賴於彼此的幫助與協作。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一理念被擴充套件到對國家和政府的忠誠及對師長的遵從。
現在,在農村務農的人口仍佔中國總人口的40%。雖然第一項重大改革出現在農村,但是農村也許將成為最後一個徹底實現思想解放的地方。
忘記自己歷史的西方國家
中國開始現代化程序要比西方國家晚一百多年。現在,西方國家往往用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來衡量中國的經濟與政治發展。但中國人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現狀的。他們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條件感到歡欣鼓舞,對於未來也是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