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3/4 頁)
已可集中、機動地使用;部隊的素質有了極大提高,炮兵和工兵得到加強;原來被分割的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處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人民支援戰爭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卻被包圍在幾個孤立的據點中,戰鬥力大為削弱,部分高階將領正在尋求出路,醞釀反戰起義。
但是,困難還是很大的:有居民三十至七十萬人的太原、濟南、長春等城市,國民黨守軍各在十萬人以上,那裡的城防工事經過多年加修已達到堡壘化的程度,被他們自詡為“固若金湯”;國民黨軍隊鑑於連遭慘敗的教訓,已改取重兵固守、諸兵團馳援的會戰方式;人民解放軍還沒有海空軍的配合和支援,也缺乏現代化的後勤運輸保障;除東北戰場外,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都沒有取得優勢。對這些問題,毛澤東反覆地進行權衡。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毛澤東常常用來指導紅軍作戰的一句名言。他恪守這個原則。對如何攻克國民黨軍重兵據守的大城市,如何對付國民黨軍幾個兵團增援這兩個人民解放軍面對的新問題,毛澤東一直十分關注。他對徐向前部採取以坑道爆破為主的方法來攻克堅固設防的臨汾的經驗,極為稱道。對進攻重要城市時敵軍可能大舉增援的問題,他也早已向林彪等指出:“你們應以敵人必然增援為自己作戰計劃的基礎”,在兵力部署和作戰方法上都要保障能阻止或殲滅援敵的勝利。“在作戰實施中,依據城敵與援敵兩方面有利於我不利於敵之變化,你們可以酌量調節攻城與打援兩方面的兵力,在某種時機將重點放在打援方面(這是首先重要的),在另一種時機,將重點放在攻城方面。”⒄這些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作戰方法,對不久發動的濟南戰役和以後的戰略大決戰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濟南是山東的省會,位於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的交會處。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指揮正規軍三個整編師的九個旅和非正規軍五個保安旅等十萬餘人,依託濟南內城、外城和商埠構成基本防禦陣地,並以東山和飛機場等堅固工事作為屏障。蔣介石為了確保濟南,還擬定了一個從徐州派出邱清泉、黃百韜、李彌三個兵團北上增援的“會戰計劃”。
針對這種狀況,毛澤東認為,攻打濟南將“是一次嚴重作戰”。他在八月十二日致電粟裕等,從對豫東戰役的分析中作出判斷:解放軍如果真打濟南,徐州的三個兵團一定會北上增援;但在剛發生“區兵團被殲、邱黃兩兵團受重創”的情況下,很可能採取“謹慎集結、緩緩推進”的方法。他預計這次戰役的結果有三種可能:第一,“打一個極大的殲滅戰”,也就是既攻克濟南,又殲滅大部分援敵;第二,“打一個大的但不是極大的殲滅戰”,就是既攻克濟南,又殲滅援敵的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第三,“濟南既未攻克,援敵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尋戰機。”他向華東野戰軍領導人提出:“我們目前傾向於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既達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⒅根據這個決策,華東野戰軍的具體部署是:以山東兵團加一個縱隊擔負攻城;以六至七個縱隊在兗州、鉅野間“夾運(河)而陣,並構築幾道防禦工事,以便隨時轉移兵力於運東或運西,阻擊與殲滅敵援。”二十八日,毛澤東又決定中原野戰軍當濟南徐州吃緊、位於信陽和鄭州的張軫孫元良兩兵團被迫移動時,在運動中發起攻擊,殲其一部,以配合濟南戰役的進行。
九月十一日,毛澤東給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的電報中,就攻濟打援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作了明確的說明:“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他又說明這種部署在遇到情況變化時可以予以改變,如:援敵已被阻住而攻城需要增加兵力時,可從打援方面抽調兵力參加攻城;在攻城不能短期解決戰鬥,而援敵又已大舉進犯,非殲滅援敵不能繼續攻城的情況下,則應從攻城兵團中抽調一部至半數兵力加入打援。他還指出:攻城部署應分兩階段:第一階段,集中優勢兵力攻佔西面飛機場,東面不要使用主力;第二階段,則依戰況發展,將主力使用於最利於發展之方向,如果東面利於發展,則應使用於東面。同時指出:“整個戰役應爭取一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須準備打兩個月至三個月,準備對付最困難的情況,並以此作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發點。”⒆並規定: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擔負。全軍指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