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頁)
⑩ 《解放日報》,1946年3月19日。
⑿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6年3月15日。
⒀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6年3月15日。
⒁《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6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2、93、94、97、98頁。
⒂《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6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2、93、94、97、98頁。
⒃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6年11月21日。
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6年11月21日。
⒅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5年8月23日。
⒆《蔣總統集》,臺灣“國防研究院”印行,第1522頁。
⒇《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79、1182頁。
(21)中共中央致林,並告彭電,1946年4月26日。
(22)中共中央致林,並告彭電,1946年5月19日。
三十二、全面內戰爆發以後
一九四六年六月,蓄謀已久的蔣介石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終於發動了全面內戰。
蔣介石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發動這場內戰,主要是由於他自恃擁有遠較共產黨方面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其中包括美國給予的大量援助,以為可以憑著這些力量很快地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
蔣介石當時的兵力,包括陸軍的正規軍、非正規軍,海軍、空軍、特種部隊以及後方機關、軍事院校,總數達四百三十萬人;而中國共產黨方面,只有六十一萬人的正規軍(野戰軍)、六十六萬人的地方部隊(軍區、軍分割槽、縣屬武裝)和後方機關人員,總數一百二十七萬人。雙方兵力的對比是三點三七比一。
蔣介石的軍隊,由於接收了侵華日軍一百萬人的武器裝備,再加上美國政府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抗戰勝利後給予的大量援助,裝備先進、武器精良。他的正規軍,約有四分之一是用美械裝備起來的,一半以上是日械裝備,四分之一是混合裝備。他們不但擁有大量的炮兵,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坦克、作戰飛機和海軍艦艇。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卻只裝備有抗日戰爭時期繳自日軍的各種步兵火器(主要是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以及極少數量的山炮、野炮,沒有坦克,沒有飛機,更沒有作戰艦艇。
蔣介石控制著全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幹線,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七十六的土地和百分之七十一的人口,控制著幾乎全部的現代工業,軍火工業也有相當規模。而中國共產黨方面,卻只有全國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四和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除哈爾濱外沒有一個大城市,經濟上主要依靠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只靠肩挑、背扛、大車拉、小車推,軍工生產基礎極為薄弱,只能製造遠不能滿足作戰需要的機步槍彈、手榴彈、炸藥以及極少數量的迫擊炮。當時人們往往把這些自制的彈藥加上一個“土”字,來說明它的技術效能之落後。
美國政府對蔣介石的大力援助,也是蔣介石敢於發動這場大規模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僅國共停戰的一九四六年上半年,美國政府就向國民黨政府提供了價值十三點五億美元的各種物資。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美國在抗戰勝利後給予蔣介石政府的物資援助,是抗戰勝利前美國援華物資的兩倍。美國前後為國民黨軍隊訓練了各種技術軍官十五萬人,重新裝備了四十五個陸軍師(旅),為空軍配備了各類飛機九百三十六架,其中大部分是在抗戰勝利後移交給國民黨軍隊的。在全面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又向國民黨軍移交了艦艇一百三十一艘。從日本投降到一九四六年六月,由美國海、空軍幫助輸送到內戰前線的國民黨軍隊達五十四萬人。大規模內戰爆發前夕,美國國務院除向國會提出《繼續對華軍事援助法案》請求透過外,又著手同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準備把儲存在西太平洋的價值二十億美元的戰爭剩餘物資以五億美元的低價出售給國民黨政府。
蔣介石對發動這場大規模內戰充滿自信。在一九四六年六月的一次會議上,他告訴他的部下:“我們軍隊的長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特種兵以及空軍、海軍,而共產黨沒有這些兵種。”他還提出“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聲稱“因為我們有空軍,有海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