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1/4 頁)
的戰爭第三年全軍殲敵任務的電報中,又把原來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兩個兵團共同擔負殲敵三十五個旅的任務,改為分配東北野戰軍殲敵三十六個旅,華北兩個兵團另行擔負殲敵十二個旅。這是對預定作戰任務的重大改變。
林彪等在九月二十八日定下“先攻錦州,再打錦西”的決心後,第二天將具體部署報告軍委;並稱:“錦州是敵薄弱而又要害之處,故沈敵必大舉增援,長春敵亦必乘機撤退(已有密息證明)。故此次錦州戰役,可能演成全東北之大決戰,可能造成收復錦州、長春和大量殲滅瀋陽出援之敵的結果。我們將極力爭取這一勝利。”⒀毛澤東接電後,十分高興,在三十日覆電稱:“決心與部署均好,即照此貫徹實施,爭取大勝。”⒁
這樣,隨著東北戰場局勢的實際演進,經過毛澤東、中央軍委同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反覆磋商,終於將初定的北寧線秋季攻勢,發展成一舉全殲東北國民黨軍的遼瀋決戰。
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長時間內一直沒有察覺東北野戰軍主力會南下奔襲北寧線,關閉它通往關內的大門。守在錦州的範漢傑,在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東北野戰軍包圍義縣的危急情況下,才連電蔣介石乞援。蔣介石命令衛立煌從瀋陽出兵援錦,衛立煌拒不接受。蔣介石在九月二十六日派參謀總長顧祝同飛赴瀋陽監督衛立煌執行援錦命令,衛立煌仍堅持拒絕執行。蔣介石得到顧祝同的報告後,在三十日飛北平,調集第六十二、九十二軍等部共五個師,並決定放棄煙臺抽出第三十九軍,經海運到葫蘆島登陸,由侯鏡如指揮組成援錦東進兵團。十月二日,蔣介石又飛赴瀋陽召開軍事會議,並命令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這次瀋陽軍隊直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給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人是問。”廖耀湘表示:“瀋陽主力先集中於新民、彰武地區,完成一切準備,俟錦、葫兩地軍隊會師之後,再東西對進,以夾擊共產黨軍隊,才是萬全之策。”得到蔣介石的默許。
當日晨五時,毛澤東簽發由周恩來起草的東北野戰軍的指示:因傅作義部九個步騎師向綏東尋楊成武部作戰,楊羅耿兵團不能不到平張段,予以配合。你們應靠自己的力量對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關北援之敵,而關鍵則是迅速攻克錦州,望努力爭取十天內外打下該城。
林彪在獲悉葫蘆島已開到國民黨援軍四個師、華北的楊羅耿兵團又因傅作義部向綏東進攻而不能開到山海關至天津段作戰這兩個訊息後,深恐打錦州時陷入瀋陽、葫蘆島兩大援敵的夾擊中,攻錦決心再次動搖。十月二日深夜,由林羅劉致電軍委,提出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錦州如能迅速攻下,則仍以攻錦州為好,省得部隊往返拖延時間”。但認為,攻錦州需要相當時間,而葫蘆島方向的援敵可集中五、六個師兵力,採取集團行動向錦州推進,“我阻援部隊不一定能擋住該敵,則該敵可能與守敵會合”。第二個方案,回師打長春。估計經過幾個月的圍困,“目前如攻長春,則較六月間準備攻長春時的把握大為增加,但須多遲延到半月到二十天時間”。並稱:“以上兩個方案,我們正在考慮中,並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⒂提的雖然是兩個方案,它的基本傾向十分清楚:就是放棄北寧路作戰,仍然回師打長春。電報發出後,“羅榮桓政委再三考慮,認為不妥”,“於是他說服了林彪撤回這個電報,可電報已經發出,羅榮桓政委便親自起草撤銷這個電報和再增加北寧路作戰兵力的電報報軍委。”⒃這就是十月三日上午九時的電報,裡面說:“我們擬仍攻錦州。只要我軍經過充分準備,然後發起總攻,仍有殲滅錦敵的可能,至少能殲滅敵之一部或大部。”⒄並重新調整了部署。
中央軍委在十月三日清晨四時先收到林羅劉前一個電報,毛澤東、周恩來看後都感到十分不安。毛澤東立刻覆電,斬釘截鐵地指出:“你們應利用長春之敵尚未出動、瀋陽之敵不敢單獨援錦的目前緊要時機,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並稱:五月和七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你們又因一項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同時詢問道:你們指揮所現到何處?望迅速移至錦州前線,部署攻錦。⒅這封電報發出後,毛澤東仍不放心。兩小時後,他又再次致電林羅劉:“我們堅持地認為你們完全不應該動搖既定方針,丟了錦州不打,去打長春。”電報中繼續分析了先打長春再回頭打錦州的諸多不利後,指出:“只要打下錦州,你們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而打下長春並不能幫助你們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