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擔相應的義務。家族主義制度下,天皇是整個大和民族的最大的家長,成為日本人孝順尊崇的物件。在日本,天皇是全民的道德準繩,效忠天皇就是最高的道德。2000多年的天皇曆史使天皇的存在和日本社會已經密不可分,天皇制一旦消失,日本社會的完整性也將完全喪失。天皇是日本的象徵,是日本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越了宗教界定的信仰。效忠天皇就是效忠國家,對天皇的命令也必須絕對服從,所以在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日本國民幾乎無任何異議地接受了天皇的命令,即使他們前一天還在戰場上要和美國人拼個你死我活,在天皇宣佈投降之後,他們也只能接受現實。
美國人保留了天皇制,使日本感覺到自己受到了美國人的尊重;美國的各項指令以天皇的名義來實施,日本人以為這是天皇的命令,會沒有疑異地執行。正因為美國保留了天皇,讓日本民眾覺得是美國儲存了日本這個國家,這樣,日本人才會對美國如此感恩戴德。美國單獨佔領日本後,美軍曾以盟軍總部的名義命令日本政府釋放了被關押了18年的日本共產黨領導人德田球一、志賀義雄等人。美國這麼做並不是支援共產黨,只是為了推行政治民主化,剷除法西斯軍國主義。釋放在押的共產黨員等###使美國贏得了日本的民心,日本國民看到了美國式的“民主”。這又是美國在日本推行民主政治所走的一步妙棋。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體,冷戰局面形成。前蘇聯的強大、中國革命的勝利以及朝鮮戰爭的爆發,使美國逐漸意識到共產主義的威脅逐漸增大,如果不加以遏制必將影響到美國的地位。美國在國內鎮壓共產主義運動,也指使日本進行鎮壓日本共產黨的活動,企圖把日本轉化為“共產主義的防波堤”。美國對外政策的轉變,直接影響了依靠美國強大起來的日本政策的轉變,美國與日本的同盟國身份,使兩國共同敵視、反對共產黨運動。中國、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之後,都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部分。在戰後的國際政治局勢中,日本受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對中國、朝鮮始終保持敵對狀態。
20世紀50年代,在中美關係極度惡化的情況下,日本也採取了敵視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對中政策。時任日本首相岸介信曾經是一名甲級戰犯,美國為對抗中國和前蘇聯轉變對日政策,釋放了大量的日本戰犯,岸介信於1952年出獄,出獄後的岸介信立即重返政壇。1957年岸介信坐上首相寶座,日本政壇迅速右翼化,岸介信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攻擊中國。在出訪中南亞期間,他以“反對共產主義威脅”為名,公然鼓吹“###”,侮辱、誹謗中國。在出訪美國期間,岸介信與美國發表聯合宣告,攻擊中國是共產主義重大威脅,宣稱中國共產主義政權必將垮臺。
對中國政策的轉變直接影響到了日本國民對侵略戰爭的認識。由於美國和日本在戰後就戰爭責任、為侵略行為道歉等問題從來沒有產生過分歧,日本對侵華戰爭的行為沒有做出深刻的反省,道歉問題就更加無從談起。日本戰後對侵略戰爭的認識理念產生偏差與意識形態的對抗,與美國的政治謀略有著密切的關係。
1960年,岸介信在一片反對聲中走完了他的首相生涯,中日關係出現轉機,開始了半官半民的新局面。1964年,岸介信的胞弟佐藤榮作擔任日本首相。他是迄今為止參拜靖國神社次數最多的首相,先後共11次參拜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是日本供奉戰爭中戰亡者的神社,裡面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的日本246萬陣亡軍人的牌位,包括在侵華戰爭中犯有滔天罪行的14名甲級戰犯和其他1000餘名戰犯。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的東條英機、南京大屠殺首惡罪犯松井石根等都是以“昭和殉難者”的身份被供奉在靖國神社的。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自此開始,日本首相以及內閣成員開始在8月15日前後參拜靖國神社。顯然這並不是簡單的時間上的變化,而是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日本是極端重視名譽的民族,對名譽的在意已經成為一種信仰,無論如何也要使自己的名譽不受玷汙,日本人對名譽的重視超乎我們的想象。
日本人是講究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民族,日本人非常清楚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維護的名譽。普通百姓有普通百姓的名譽,政府官員有政府官員的名譽,首相和天皇也有自己的名譽要維護。這種對名譽的重視,小到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到國家的外交戰爭。
在中日交往過程中,也充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