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和自大,雖然戰後的日本人對美國崇拜無比,但是他們內心卻並非如此。日本人對美國真實的感情是“厭惡”,同時還有“恐外”和“排外”的心理。日本是一個單一的民族,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單一性,造成了日本人強烈的民族團結意識和凝聚力,而這種強烈的民族團結意識和凝聚力又形成了排外意識。
日本的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缺乏,所以他們對外來者的到來十分在意。如果外國的人想要被日本人接受,就必須在日本出生,不然在日本永遠不會受到別人的重視。
由於日本人的“排外”和自大心理,使他們比較喜歡僱傭和提拔“純日本人”,他們認為既然日本人可以勝任的工作就沒有必要讓外國人去做。現在日本人的這種心理雖然有所變化,但是大部分日本公司依然只僱用“純日本人”,而擁有漢人和朝鮮人血統的外國人,無論這人的地位如何,在日本生活了多久,都不會接受。甚至一些在國外接受教育以及跟隨父母移居外國的歸國子女,也被日本人當作“外國人”對待。日本人覺得,這些歸國子女在國外受到的影響很深,他們極具個性、有風度,而這些都是外國人公認的優點,但是日本的團隊精神、等級觀念卻無法相融。很多在外國受過教育的人回到日本之後,都無法融入日本社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三、骨髓中的“島國意識”(2)
在海外接收過教育並獲得學位的人,在中國的待遇是很高的,而且前途似錦,可是在日本卻恰好相反。1985年,日本有一位海外留學的優秀畢業生,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他在畢業之後回到了日本,誰知道連找了10幾家私人企業都被拒之門外,這些企業的理由就是他曾經在外國的大學接受過外國教育。最後他終於被日本通產省聘用,當時這件事情竟然成為了日本的頭條新聞,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排外心理有多麼嚴重。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日本人對出國留學和去外國工作都並不熱衷,他們在意的是考上名牌大學。只要能夠考上名牌大學,以後的前途就是一片光明。面對被派去海外工作的機會,日本人則十分鬱悶,因為這樣不但會影響到未來的升遷,甚至還會影響到後代無法考入名牌大學。
日本人除了“排外”心理之外,還有強烈的民族優越感,他們自古以來就認為日本是神國,天神對日本經常會給予特殊的照顧。當然,如今相信日本是神國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可是日本人唯我獨尊的心理卻依然存在,這樣的心理由於日本在經濟上的巨大成功變得更加強烈。現在日本人不僅看不起中國人,亞洲人,甚至連他們曾經敬若神明的美國人也充滿鄙視。日本人很喜歡拿一些美國人不明白的事物去為難他們,然後日本人會大方地告訴美國人是什麼,以此顯示日本人的高明之處。
日本人對美國的崇拜和別的國家是不同的,日本人是從不甘落後的民族自尊心角度去出發去崇拜美國的,他們覺得自己落後於人,於是就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充實自己,努力追上世界的潮流。這樣的崇拜只能激發日本人的鬥志和決心,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並沒有因為崇拜美國而有所減弱。
日本人喜歡本國的產品,對外國產品百般挑剔。日本人的國產意識十分濃厚,他們買東西都是選擇國產物品,對國產品的迷戀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所以日本生產的產品都會有明顯的“國產品”的標誌。
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平成米騷動”就是日本人熱愛本國的東西到了固執痴迷地步的最好證據。當時日本的稻米歉收,國內市場大米緊缺,人們開始瘋狂搶購。於是,日本政府從泰國等地進口了大量的外國米,可是日本人不喜歡外國大米,政府只好規定商店以“進口米7成,國產米3成”的比例混合出售。可是大部分日本人仍然不願意吃這種“混合米”,他們寧可出高價在那些不遵守政府規定的商店,深夜就開始排長隊買“純國產米”,甚至有些家庭一次買了夠一年的國產米。當時到泰國等國家去旅遊的日本人,都會在當地採購日本餐館和日本居民的日本大米,然後把這些大米帶回日本;買了混合米的人則會把外國米一粒一粒挑出來喂鳥吃,而自己則吃剩下的“純國產米”。
日本人只吃國產米而不吃外國米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習慣的問題,也不是因為外國的米難吃。日本進口的那些泰國香米,都是大米中的佳品。其實日本的這種態度不僅反應了日本人對生活方式的執著,更反應了日本人強烈的排外意識。日本人制造的產品確實十分先進,但是日本不吃外國大米的強烈排外態度,卻和如今國際化的潮流十分矛盾。在日本製造的產品遍佈全球的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