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二子的一九六八年之後。可以想見,當時他的心境是多麼低鬱,這種心境在他給我的信裡也有曲折的表達。他在一封信中寫道:〃非常羨慕你,你現在走的路才是真正的路。可惜我';老';了,成為了一個一輩子言行不一致的人。〃接著提到了世英:〃我讓他從農場回來,就像把一棵嫩苗從土壤中拔起了的一樣,結果是什麼滋味,我深深領略到了。你是瞭解的。〃世英原是北大學生,因〃思想問題〃而被安排到一所農場勞動,兩年後轉學到北京農業大學,〃文革〃中被那裡的造反派迫害致死。在另一封信中,因為我曾嘆息自己雖然出胎生骨的時間不長,脫胎換骨卻難乎其難,郭老如此寫道:〃用你的話來說,我是';出胎生骨的時間';太長了,因而要脫胎換骨近乎不可能了。在我,實在是遺憾。〃這些因〃文革〃遭際而悔己一生之路的悲言是異常真實的,我從中讀出了郭老對當時中國政治的無奈和絕望。他在這樣的心境下研究李白,很可能也是感情上的一種寄託。他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面,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後落腳在對李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視之為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說它表明〃李白從農民的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姑且不論這種解釋是否牽強,或者說,正因為有些牽強,我們豈不更可以把它看做是作者自己的一種覺醒和總結?聯絡到他給我的信中的話,我能體會出其中隱含著的憤懣:政治如此黑暗,善良的人的惟一正路是遠離政治,做一個地道的農民。也正是在同一意義上,我理解了他寫給我的這句〃豪言壯語〃:〃希望你在真正的道路上,全心全意地邁步前進。在泥巴中紮根越深越好,越久越好。扎穿地球扎到老!〃
如果不算若干短小的詩詞,《李白與杜甫》的確是郭老的封筆之作。不管人們對這部書的揚李抑杜立場有何不同意見,重讀這部書,我仍由衷地欽佩郭老以八十之高齡,在連遭喪子慘禍之後,還能夠把一部歷史著作寫得這樣文情並茂,充滿活力。近些年來,對於郭沫若其人其學的非議時有耳聞,我不否認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他必有其弱點和失誤,但我同時相信,凡是把郭沫若僅僅當作一個政治性人物加以評判的論者,自己便是站到了一種狹隘的政治性立場上,他們手中的那把小尺子是完全無法衡量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這位廣有建樹的偉人的。
1997�5
第一卷 第六十二章
?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於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讀書的癖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也許可以據此把人分為有讀書癖的人和沒有讀書癖的人,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書如命的人來,我只能勉強算作一個有一點讀書癖的人。根據我的經驗,人之有
無讀書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便已見端倪。那是一個求知慾洶湧勃發的年齡,不必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裡面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我對書不再是視若不見,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個書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我眼饞心癢,我相信其中一定藏著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見識。隨著年齡增長,所感興趣的書的種類當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書的興趣則始終不衰。現在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書誠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還是要有讀書的愛好,而只要真正愛讀書,就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書中知己的。
讀書的癖好與所謂刻苦學習是兩回事,它講究的是趣味。所以,一個認真做功課和背教科書的學生,一個埋頭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都稱不上是有讀書癖的人。有讀書癖的人所讀之書必不限於功課和專業,毋寧說更愛讀課外和專業之外的書籍,也就是所謂閒書。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對自己的專業發生濃厚的興趣,做出偉大的成就。英國哲學家羅素便是一個在自己的專業上做出了偉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熱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讀〃無用的書〃。其實,讀〃有用的書〃即教科書和專業書固然有其用途,可以獲得立足於社會的職業技能,但是讀〃無用的書〃也並非真的無用,那恰恰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