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嘲說,那麼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其實,孔子對於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於〃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複了四次。
君子不器
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惟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裡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聖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後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聖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麼器,做個什麼家呢,只要活得悠閒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於什麼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範圍。孔子重人倫是一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決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範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邦無道〃之時,能逃就逃(〃乘桴浮於海〃),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言孫〃),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誇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的話,相當於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捱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麼用什麼來報德呢?然後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
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信〃是他親自規定的〃仁〃的內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硜硜然小人哉〃)。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餘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只是孔子並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灑脫的地方,我舉的只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麼會…點不灑脫呢?
1991�8
第一卷 第二十章
?一
讀袁中郎全集,感到清風徐徐撲面,精神陣陣爽快。
明末的這位大才子一度做吳縣縣令,上任伊始,致書朋友們道:〃吳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長,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說法石有長老。〃開卷讀到這等瀟灑不俗之言,
我再捨不得放下了,相信這個人必定還會說出許多妙語。
我的期望沒有落空。
請看這一段:〃天下有大敗興事三,而破國亡家不與焉。山水朋友不相湊,一敗興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敗興也。遊非及時,或花落山枯,三敗興也。〃
真是非常的飄逸。中郎一生最愛山水,最愛朋友,難怪他寫得最好的是遊記和書信,
不過,倘若你以為他只是個耽玩的倜儻書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記載,他在吳縣任上〃聽斷敏決,公庭鮮事〃,遂整日〃與士大夫談說詩文,以風雅自命〃。可見極其能幹,遊刃有餘。但他是真個風雅,天性耐不得官場俗務,終於辭職。後來幾度起官,也都以謝病歸告終。
在明末文壇上,中郎和他的兩位兄弟是開一代新風的人物。他們的風格,用他評其弟小修詩的話說,便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其實,這話不但說出了中郎的文學主張,也說出了他的人生態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來。他的瀟灑絕非表面風流,而是他的內在性靈的自然流露。性者個性,靈者靈氣,他實在是個極有個性極有靈氣的人。
二
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有過一個依照真性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