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他有另兩份很高的工資。可是我們現在有多少老闆、有多少領導、有多少單位是能給我們每一個人開出這三份工資的呢?第一份還經常欠薪呢。
過去民眾集體被幸福了,因為有國家大夢在這兒,現在回到每一個個體當中,每一個個體的目標都應該被尊重,每一個個體想要幸福,這個社會要改變什麼呢?它必須足夠地寬容,足夠地包容,甚至不同的聲音都可以去聆聽。
說到這裡,說文解字“和諧”這個詞,如果我們拆開來看,“和”,禾苗右邊是口,就是每一張嘴都有飯吃了,先保證物質,不至於餓著。“諧”,每一個人都可以說話,什麼話都可以說。老祖宗就告訴我們,什麼叫和諧,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可說的空間,而且包容,不喜歡的話我不喜歡,但是我也要維護他說話的權利。老祖宗還說了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交,就是可以和睦相處,但是各自保持著各自的不同。因此,想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找到幸福之路,社會就需要包容、寬容,和諧,不是人人都一樣。
第18頁 :信仰能放大你的幸福感
i米i花i書i庫i ;www。7mihua。com
信仰能放大你的幸福感
中國改革最初的20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物化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也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上面不安,怕下面鬧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鬧些大事,不顧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財富有一天就不算數了;窮人也不安,自己與孩子的境遇會改變嗎?人們不知因何而來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一樣交叉感染。就在這抱怨、焦慮和不安之中,幸福,終於成了一個大問題。
可能因為我自己關注了“幸福”這樣一個詞彙,所以過去一年時間總有人不斷地問我,怎麼樣才能幸福?
我經常覺得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我曾經說過它就像鞋一樣,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幸福有三個最重要的要素:第一個是物質,離開物質談幸福不可能,因為物質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第二個是情感,當你有所依靠的時候,幸福感就會增加;最後一個是精神,精神如果有支柱也就是有信仰,那你的幸福感會更大。
因此,物質、情感和精神這三者要做到在個體上的平衡,當物質不夠的時候,要用情感和精神去補,而且這也是個藥方,反過來它還有用。什麼意思呢?當你跟自己對話的時候,你可以拿一張白紙把這三個詞寫下來,當我物質不夠的時候,我情感是不是比別人更多一些,那我就不是一個貧窮者。比如說我們很多人懷念青春,您真覺得青春很好很容易嗎?青春很難!但是為什麼懷念它?因為在青春的時候,物質基礎雖然不是很牢靠,情感過剩,精神方面信仰也是過剩的,兩個“過剩”大大地彌補了物質等很多現實的挑戰,所以能讓你回憶的時候熱血沸騰。
我舉龍永圖先生的一個例子。20世紀90年代初,我有一次採訪他,他說他在國外最討厭的事就是逛商場,因為他覺得進去啥也不買看售貨員的白眼,挺受刺激的。想象一下,一箇中國的首席談判代表,最初的時候西裝不超過兩套,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到他那種亢奮的激情,因為他代表了一個國家。我曾經作為旁觀者,去聽過他不止一次的演講,國際的會議很多演講其實並不吸引人,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很認真地聽,經常在外面喝咖啡聊天。但是隻要他一演講,用英文演講,外邊的人就會說ChinaLong(中國龍),然後全進去了,外面沒幾個人了,大家願意聽他講。因此,他在精神、情感這方面的巨大的正數彌補了物質方面的不足,感覺他那時候非常亢奮,那一定是特幸福的時期,但其實那時候很多東西很匱乏。
學會做一點“沒意義”的事
中年之後,尤其是40歲以後,我突然意識到,過去當成理想想去擁有的那些東西現在都有了,可是我怎麼並不覺得自己幸福呢?比如,我過去覺得有一個自己比較喜愛的職業,幹得還算可以,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家庭,不那麼缺錢,衣食無憂,就會很幸福,可是現在這些都實現了,為什麼心裡還經常有痛苦、焦慮、不確定等很多東西,而且會比20多歲的時候顯得更不幸福?
我想,一定是人生出了問題,我覺得時代和我自己一樣,都出了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