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做,想起來不禁讓人頭皮發麻!
突然林麒一個念頭閃過,難道她在找什麼東西!她臨死前拼命想看的又是什麼東西,她的眼神無論說是仇恨的,還是眷戀的,都能證明她不是自殺,而是被殺。
第一個從仇恨的眼神來說,正好說明了當時殺害她的人就在下方;第二個可能性是眷戀的眼神,說明在那有她眷戀一生的東西。如果她那麼眷戀那件東西,她也不會去尋短見。
那先從第一個眼神假設延伸案情,仇恨的眼神——兇手就在她的正下方得意地笑著。這學校雖然說不怎麼嚴,可也有校警把守著,不時還要巡邏檢查。能把人殺死在學校裡,而且時間抓得這麼好,肯定是熟悉學校的人。學校裡除了少部分是留校的老師以外,那就只剩下學生了。
能做出這種偏激行為的,學生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大。老師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嫌疑,可是把人吊死在樹上,這麼古板而且耗時的殺人方法,哪怕就是一個初涉醫學的同學也不屑使用,何況是老師。
因此從做案習慣和心理上來分析,兇手並不是一個經常和醫科打交道的人。而且他做案的時候非常有自信,其中也有著很多不合理的蹊蹺之處:
1、選取的地點:敢在人來人往的白樺林殺人,那他肯定非常熟悉這裡,才敢在這裡下手。蹊蹺的是這裡就算過了12點,不時還有晚歸的同學和巡邏的校警,難道他們沒有一個發現兇手正在行兇作案?就算是沒撞上作案時間,案發之後,蔣小雨的屍體這麼吊著,而且正衝著校道,當晚她穿的是白衣連裙,就算是在黑暗中也能一眼望見。當晚他們的眼睛都瞎了,耳朵都聾了麼?
2、殺人的方式:吊死一個人需要大量的時間,兇手是哪來的把握?那麼有把握這段時間裡,肯定沒有人經過?這個過程中,被害人還有可能掙扎呼救等,校園又不大,大白天隨便打個大噴嚏,半個校園都能聽見,更何況是在寧靜的夜裡。兇手敢採取這種方式,除非他很自信蔣小雨會配合他。但一個人要殺自己,怎麼可能還會配合?除非之前已經昏迷。但她能睜開眼睛拼命去看她想看的東西,說明案發時她是清醒的。
3、兇手最後的罪跡清理,這裡都是平地,一踩就能留下個腳印。可連警方都找不到一點蛛絲跡,他是怎麼辦到的?難道他會飛天遁地不成?
第二個眼神假設,眷戀的眼神——她死前還在望著她眷戀的東西。那她眷戀的是什麼呢?那麼眷戀,為何她還去尋短見,甚至自願配合兇手行兇?除非……兇手手中有她眷戀的東西,並以此為要挾,這也恰恰正好解釋了上面的第二個蹊蹺——蔣小雨為什麼不掙扎呼救?
這麼熟悉學校的情形,瞭解她的弱點,兇手有可能是她男朋友。那他又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女朋友呢?資料太少,根本沒辦法分析他的動機。而且就算是熟悉這一點對上號了,那自信呢?他的自信哪來的,殺人的時候完全就和預定好的一樣。那麼長的時間內,一個人也沒有出現,做得乾淨利落,不留痕跡,只怕是專業殺手都沒這份能耐。
不對不對!自己的思緒亂了,這樣推理下去,兇手會定死在她男朋友黃清行身上的。從這一點殘餘的資料上找,太分散了。那換個角度,我們假想一下兇手的心態。他為什麼要用這麼冒險的方法?因為他很自信,幾乎是完全確定了才敢這麼殺人。殺人的時候他沒有露出一點破綻,與其說是兇案,更像是一個人設計好的劇本,案發這麼長的時間內竟然沒有一個人經過,當晚案發後也無一人發現。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有這樣的人嗎?林麒不禁疑惑道。
兇手用來要挾蔣小雨的是什麼?這世界上還有比自己生命更可貴的東西嗎?除了……!
現在蔣小雨每天爬到樹上去幹什麼?如果說她死前還注視著她眷戀或仇恨的東西,死亡記憶裡她最牽掛的東西在地上,那她應該在地上摸索才是。
又或者……爬樹的不是她,是他……!如果爬樹的是他的話,那將完全顛覆自己剛剛的推理。但如果說爬樹的是他的話,那現在的事實卻能解釋得通了,能夠用來威脅蔣小雨的……
如果這麼說的話,兇手挾持了黃清行,逼蔣小雨自殺。那這個兇手是誰?他又為什麼這麼做?這個學校有這麼厲害的“人”嗎?
林麒閉上眼睛根據照片假想了一下蔣小雨臨死前注視的地方,緩步向後退去。她注視的應該就是這裡,她想看什麼呢?在林麒面前的是一叢雜草,長期沒人清理過,已經能蓋住腳背。林麒緩步在雜草中尋找著,希望能找到當年留下的一絲痕跡。
十分鐘、二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