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4/4 頁)
無谷陽、長平。領縣四,戶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一十三。去州陸七百六十;去京都水一千四百五十。
項城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太康地誌》屬陳郡。
西華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復立,屬潁川。江左度此。
谷陽令,本苦縣,前漢舊淮陽,後漢屬陳,《晉太康地誌》屬梁,成帝鹹康三年更名長平令,前漢屬汝南,後漢屬陳,《晉太康地誌》屬潁川。
南潁太守,故屬汝南,晉惠帝分立。領縣二,戶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陸一千四百五十。
南頓令,漢舊縣,何故屬汝陽,晉武帝改屬汝南。按《晉太康地誌》、王隱《地道》無汝陽郡。
和城令,何江左立。
潁川太守,秦立。魏分潁川為襄城郡,晉成帝鹹康二年,省襄城還並潁川。《永初郡國》又有許昌本名許,漢舊縣。魏曰許昌、新汲別見、�焉陵、長社、潁陰、陽翟四縣並漢舊縣。陽翟,魏、晉屬河南。六縣,而無曲陽。領縣三,戶六百四十九,口三千五百七十九。去州一千;去京都陸一千八百。
邵陵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太康地誌》屬潁川。
臨潁令,漢舊縣。
曲陽令,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無。
汝陽太守,《晉太康地誌》、王隱《地道》無此郡,應是江左分汝南立。晉成帝鹹康三年,省並汝南,後又立。領縣二,戶九百四十一,口四千四百九十五。去州二百;去京都陸一千四百,水三千五百。
汝陽令,漢舊縣,屬汝南。何故屬汝陰,晉武改屬汝南。按晉武分汝南為汝陰,何所言非也。
武津令,何不注置立。
汝陰太守,晉武帝分汝南立,成帝鹹康二年,省並新蔡,後復立。領縣四,戶二千七百四十九,口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陰令,漢舊縣。
宋令,前漢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國於此,改曰宋。
宋城令,漢舊縣。
樓煩令,漢舊縣,屬雁門。流寓配屬。
陳留太守,漢武帝元狩元年立,屬兗州,中原亂廢。晉成帝鹹康四年復立,《永初郡國》屬兗州,何、徐屬豫州。《永初郡國》無浚儀,有酸棗別見。今領縣四,戶百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譙郡長垣縣界。
浚儀令,漢舊名。
小黃令,漢舊名。
白馬令,漢屬東郡,《晉太康地誌》屬濮陽。
雍丘令,漢舊名。
江州刺史,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十郡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鹹康六年,移治尋陽;庾翼又治豫章,尋還尋陽。領郡九,縣六十五,戶五萬二千三十三,口二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尋陽太守,尋陽本縣名,因水名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