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3/4 頁)
如故。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堯時舜為太尉官,漢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為司徒。堯時舜為司徒。舜攝帝位,命契為司徒。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為夏司徒。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漢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為夏司空。殷湯以咎單為司空。周時司空為冬官,掌邦事。漢西京初不置。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免,不復補。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併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將軍,一人。凡將軍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軍。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將軍之名,起於此也。楚懷王遣三將入關,宋義為上將。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漢西京以大司馬冠之。漢東京大將軍自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後又在三司上。晉景帝為大將軍,而景帝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後還復舊。
晉武帝踐阼,安平王孚為太宰,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
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所關白,到閣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
丞相置三長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問起居,及瘳,詔遣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養牛,上尊酒。漢景帝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為丞相以來,置左右二長史而已。漢東京太傅府置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皆有長史一人,將軍又各置司馬一人,太傅不置長史也。
太尉府置掾、屬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事,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事,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閣主簿省錄眾事。御屬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屬主為公御,令史則有閣下、記室、門下令史,其餘史闕。案掾、屬二十四人,自東西曹凡十二曹,然則曹各置掾、屬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屬三十一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別有道橋掾。其餘張減之號,史闕不可得知也。
漢東京大將軍、驃騎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人。騎、衛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人,御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兵事,稟假掾史主稟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其領兵外討,則營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長一人。若不置校尉,則部但有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軍假候,其別營者則為別部司馬。其餘將軍置以征伐者,府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焉。案大將軍以下掾屬與三府張減,史闕不可得知。置令史、御屬者,則是同三府也。其雲掾史者,則是有掾而無屬,又無令史、御屬,不同三府也。
魏初公府職僚,史不備書。及晉景帝為大將軍,置掾十人,西曹、東曹、戶曹、倉曹、賊曹、金曹、水曹、兵曹、騎兵各一人,則無屬矣。魏元帝鹹熙中,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將軍、驍騎將軍、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主薄四人,舍人十九人,參軍二十二人,參戰十一人,掾、屬三十三人。東曹掾、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