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1/4 頁)
不相信,幼宗密圖,佩玉知其謀,襲殺幼宗。回至郢州,遣輔國將軍任候伯行湘州事,候伯以佩玉兩端,輒殺之。湘州刺史呂安國之鎮,齊王使安國誅候伯。
彭文之,泰山人也。以軍功稍至龍驤將軍。討建平王景素功,封葛陽縣男,食邑三百戶。順帝初,為輔國將軍、左軍將軍、南濮陽太守、直閣,領右細杖蕩主。沈攸之平後,齊王收之下獄,賜死。
孫曇瓘,吳郡富陽人也。驍果有氣力,以軍功稍進,至是為寧朔將軍、越州刺史。於石頭叛走,逃竄經時,後於秣陵縣禽獲,伏誅。
回同時為將者,臨淮任農夫,沛郡周寧民,南郡高道慶,並以武用顧。農夫稍至強弩將軍。太宗初,以東討功,封廣晉縣子,食邑五百戶。東土平定,仍又南討,增邑二百戶。歷射聲校尉,左軍將軍。時桂陽王休範在江州,有異志,朝廷慮其下,以農夫為輔師將軍、淮南太守,戍姑孰以防之。休範尋率眾向京邑,奄至近道,農夫棄戍還都。休範平,以戰功改封孱陵縣侯,增邑千戶,並前千七百戶。出為輔師將軍、豫州刺史,尋進號冠軍將軍。明年,入為驍騎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前世加官,唯散騎常侍,無通直員外之文。太宗以來,多因軍功至大位,資輕加常侍者,往往通直員外焉。五年,加徵虜將軍,改通直為散騎常侍,驍騎如故。其年卒,追贈左將軍,常侍如故,諡曰貞肅。候伯,即農夫弟也。
周寧民於鄉里起義討薛安都,亦以軍功至軍校。泰始初,封贛縣男,食邑三百戶。官至寧朔將軍、徐州刺史,鍾離太守。
高道慶亦至軍校驍遊,以平桂陽王休範功,封樂安縣男,食邑三百戶。建平王景素反,道慶領軍北討,而與景素通謀。及事平,自啟求增邑五百戶,詔加二百,並前五百戶。道慶兇險暴橫,求欲無已,有失其意,輒加捶拉,往往有死者,朝廷畏之如虎狼。齊王與袁粲等議,收付廷尉,賜死。
史臣曰:夫豎人匹夫,濟其身業,非世亂莫由也。以亂世之情,用於治日,其得不亡,亦為幸矣!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鳷 孔覬
鄧琬,字元琬,豫章南昌人也。高祖混,曾祖玄,併為晉尚書吏部郎。祖潛之,鎮南長史。父胤之,世祖徵虜長史,吏部郎,彭城王義康大將軍長史、豫章太守,光祿勳。琬初為州西曹主簿,南譙王義宣徵北行參軍,轉參軍事,又隨府轉車騎參軍,仍轉府主簿,江州治中從事史。世祖起義,版琬為輔國將軍、南海太守,率軍伐蕭簡於廣州,攻圍逾年,乃克。以臧質反,為江州刺史宗愨所執,值赦原。琬弟璩,與臧質同逆,質敗從誅;琬弟環亦坐誅。琬在遠,又有功,免死遠徙,仍停廣州。久之,得還,除給事中,尚書庫部郎,都水使者,丹陽丞,本州大中正。大明七年,車駕幸歷陽,追思在籓之舊,下詔曰:“故光祿勳、前徵虜長史鄧胤之體局沈隱,累任著績。朕昔當籓重,首先佐務,心力款盡,弗忘於懷。往歲息璩兇悖,自取誅翦,沿恩及琬,特免釁戮。今可擢為給事黃門侍郎,以旌胤之宿誠。”
明年,出為晉安王子勳鎮軍長史、尋陽內史,行江州事。前廢帝狂悖無道,以太祖、世祖並第數居三以登極位,子勳次第既同,深構嫌隙,因何邁之謀,乃遣使齎藥賜子勳死。使至,子勳典籤謝道遇、齋帥潘欣之、侍書褚靈嗣等馳以告琬,泣涕請計。琬曰:“身南土寒士,蒙先殊恩,以愛子見託,豈得惜門戶百口,其當以死報效。幼主昏暴,社稷危殆,雖曰天子,事猶獨夫。今便指率文武,直造京邑,與群公卿士,廢昏立明。”景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稱子勳教,即日戒嚴。子勳戎服出聽事,集僚佐,使潘欣之口宣旨曰:“少主昏狂悖戾,並是諸君所見聞。顧命重臣,悉皆誅戮。驅逼王公,幽辱太后。不逞之徒,共成其釁。京師諸王,並見囚逼,委厄虎口,思奮莫因。身義兼家國,豈可坐視橫流!今便欲舉九江之眾,馳檄近遠,以謀王室。於諸君何如?”四座未答,錄事參軍陶亮曰:“少主昏狂,醜毒已積。伊、霍行之於古,殿下當之於今。鄙州士子,世習忠節,況屬千載之會,請效死前驅。”眾並奉旨。文武普進位一階。轉亮為諮議參軍事,領中兵,加寧朔將軍,總統軍事。功曹張沈為諮議參軍,統作舟艦。參軍事顧昭之、沈伯玉、荀道林等參管書記。南陽太守沈懷寶、岷山太守薛常寶之郡,始至尋陽,與新蔡太守韋希直併為諮議參軍,領中兵,及彭澤令陳紹宗併為將帥。
初,廢帝使荊州錄送前軍長史、荊州行事張悅下至盆口,琬稱子勳命,釋其桎梏,迎以所乘之車,以為司馬,加徵虜將軍。加琬冠軍將軍,二人共掌內外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