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由於過去的兩世紀內,戰爭的範圍和速度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因此戰術和戰略的區別被混淆了。線膛武器使輕兵器交火的距離由100碼增大到300碼,因而促使人們注重巧妙地使用掩蔽和偽裝。炮兵的射程由以碼計算發展到以英里計算,並隨著彈道導彈的應用而擴大到了洲際。過去徒步步兵每小時走3英里,現在坦克、運兵車和卡車的運動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30英里或更多,而且因為有了空中支援和直升飛機,而更便於實施機動。拿破崙認識到由於採用了蓋勃特的“大戰術”一詞來擬製自己的計劃,他所屬師團的運動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地理範圍也相對地發生了變化。新的戰場有了新的變化,使戰術決心擴充套件到與敵軍目視接觸以遠的地方,這就產生了採用主要戰略手段——欺騙措施的更大可能性。戰術和戰略已不能用能否進行目視接觸而區分了。戰場上能實施的行動和戰爭實施中更大範圍的行動與反行動之間的決心連續性變得更加緊密了。然而,一次戰鬥事件與一場戰爭的程序仍是顯然不同的。這就是戰術區分於戰略之所在。前者涉及戰鬥的部署安排,後者涉及戰爭或戰役中各次戰鬥的協調。這一章集中討論戰場上兵力和火力的部署及合理利用地形,把內容更廣泛的問題留到戰役謀略中去探討。
進攻與防禦
有兩種基本的戰術態勢:攻勢和守勢,選擇哪一種應從戰略來考慮。是進攻還是防禦應根據時間、空間及指揮員掌握和麵對的兵力來決斷。偉大的統帥,比如以用四輪戰車組成胡斯式堡壘著稱的簡·齊斯克,把戰略進攻與戰術防守結合起來。他們根據情況,靈活機動地進攻或撤退,以牽制敵人。這樣他們就能得地勢之利,而地勢往往會增強防禦一方的力量。進攻一方在某個方向必須投入全部力量作戰時,這種推進若失去控制,形成自顧自的勢頭,往往使自己處於不利位置。當戰略上已把戰爭引向敵國時,採取防禦並讓敵方在戰鬥中首先採取行動往往是有利的。高超的指揮才能在於適時將防禦轉為進攻。只有在進攻者暴露出弱點時給予反擊,防禦者才能充分發揮它在戰區上享有的有利條件。進攻者在突然性上有有利條件,但又存在著被人發現企圖和力不勝任的潛在危險,二者難以權衡——這就是大多數較量的實質。在足球,擊劍或柔道運動中,不管你是進攻還是防禦,從邏輯上講都是你與對手之間力量的對比問題。如果你認為有足夠的力量擊敗對手,你應先發制人,如果沒有擊中對手,就必須迅速及時回防以迎擊對手的反攻,如果你認為能以迅速的反擊打敗對手,你就抵禦。
從歷史上講,選擇總是與氣質和傳統有關的。戰術就是重複過去被證明是成功的做法。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一普遍的看法以及奮起以白刃相見的精神,使一代又一代計程車兵在新武器面前喪生。消極築壘防禦的傳統打法雖然其出發點不同,也遇到了類似的結果。克勞塞維茨派熱衷於使用冷兵器和集中兵力,忽視了美國南北戰爭中築有塹壕的步兵有強大防禦力的教訓,終於在佛蘭德河流域慘敗。當時主宰法國軍隊的馬其諾防線思想,在飛機和坦克的時代也慘遭厄運。戰術的成功往往來自與當代武器相一致的共同氣質,而傳統的產生是為了重複已經證明在過去是成功的東西。常常用已經建立的制度來培養一種氣質,以維持某種戰術傳統。在英國,用獵犬狩獵是一種既提高必要的技能,又能培養騎士精神的方法。在一個特定的軍事結構中盛行的氣質可歸因於地理和文化環境。英國皇家海軍愛好開拓,而英國陸軍則傾向於維持現狀,這種不一致性可以說是由於英國的島國性質造成的。在英國這樣的生活環境裡,皇家海軍按照納爾遜的傳統積極尋找機會殲滅敵人。相比之下,陸軍是被海洋所隔,遠離國內基地,因而往往小心謹慎,採取守勢。這種基調是威靈頓確定的,他主張選擇並扼守陣地以待敵軍在進攻中自我消耗。
在合理地選擇進攻或防禦時應充分考慮態勢的發展,地理情況和指揮員現有的兵力及當面之敵的兵力,預先部署好進攻或者防禦等於是把你的底牌告訴對方,除非敵方是愚蠢之輩,否則你只有打出最強的牌才能取勝。已暴露的預先部署不管有什麼樣的薄弱環節,都是會被對方所利用的。
決定採用進攻或防禦之後,戰術問題就是調動軍隊並佔領有利地形,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部隊的作用。顯然,防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運動的。固定防禦是要在保住後撤和補給線的同時,築起一條敵人進攻時無法突破的環形防線。防守一方控築工事,控制地形,從而建立起一道會給進攻者造成最大殺傷並阻止其突破或包圍的屏障。運動防禦是要將入侵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