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而他們卻能看出其中潛藏的意義。別人都沒有想到的念頭出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中:要將普照大地的陽光利用起來!於是,他們將這個念頭付諸實踐,由此贏得了全人類的感激和讚譽。
思想改變著世界
是思想造就了我們的世界。歷史學家們說,在20世紀裡,電力、汽車、飛機和原子能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偉大的發明都是源於一個想法。
每個在地球上存在過(並且視力也沒有障礙)的人,都曾看見過鳥兒飛翔。然而,只有極少的人能像達·芬奇和懷特兄弟一樣花費很多功夫去認真思考飛翔的問題。他們越想越深入,最後達·芬奇的那幅鳥兒飛翔的動作分解草圖就誕生了,因為精準而成為傳世之作在懷特兄弟腦海中,有了製造一臺飛翔機器的念頭,正是這個念頭,使人類在天空翱翔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電燈也不是偶然的發明。托馬斯·愛迪生在年少時學到了電的基本原理。他意識到,這種奇妙的能量可以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用途。注視著當時人們所用的蠟燭和汽燈,他覺得它們實在是太不方便了。於是他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要用電給燈泡供應能量,使其遠遠先進於已存在的任何照明方式。
在近十年的時間裡,這個念頭一直牢固地存在於愛迪生的腦海中。他做了一個玻璃燈泡,然後試了一種又一種的材料,試圖找到一種可以燃燒很長時間的,但是始終未能如願。他曾派遣助手們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合適的材料。他先後嘗試了數千種不同的物質,每種都被千辛萬苦地測試了,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其他發明或發現的產生經歷也幾乎都與此相似。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經過。有人曾問過這位在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發現這一定律的,他的回答是:〃一直不斷地思考。〃
人類靈魂的延伸
改變世界的,是念頭和思想,而不是物質。美國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愛默生,曾說過〃宗教是人類靈魂的延伸〃。他認為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思想的直接反映,基督教反映的是耶穌的思想,新教反映的是馬丁·路德的思想。這幾位世界宗教界的元老在編寫教義之前心中都已經有了自己的一系列想法了。是想法成就了人,也是想法成就了宗教。
我們的一舉一動,如果不是出於本能或習慣,那麼就是受到思想的驅動。宗教以及我們已經做過的和將來要做的事,或好或壞,都是思想的延伸。
◇。◇歡◇迎訪◇問◇
第15節:第三章 思想的能量(3)
思想是行為之父
思想,是行為之父。一個人如果沒有心懷成功與幸福的夢想,就不可能擁有成功和幸福。
看一看周圍的人,你就會發現,無論他們的境況如何,總是想法先行一步的。如果之前沒有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化學研究,巴斯德不會成為一個化學家;如果早年沒有一心一意想著發財致富,洛克菲勒也不會成為身價百億的石油大亨。經過專注的思考、追求,人們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功成名就者與碌碌無為者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他們思想方面的差異。有一個人,從18歲就開始做水手了,然而到了80歲時仍然只是船上的一名普通的裝卸工。他大概會抱怨自己命運不濟,然而卻沒有意識到一切都應該歸罪於自己,導致他一生平庸的根源在他自己的思想當中,而非環境所致……潛意識裡他一直以為自己只是一個當船員的料,從未有過更高的期許。當然,也許他曾夢想做一名船長,或者乾點別的事,發點小財,但這些想法在他的腦海中不夠強烈,不夠牢固,沒多久就在現實生活的慣性軌道中磨滅了。如果他極度不滿,並把這種不滿轉化為開闢新生活的行動,那麼到最後,他肯定會有所收穫。莎士比亞的劇本里有一句臺詞說的也正是想法對人一生的重要作用:〃親愛的布魯圖,真正該責備的,並非宿命,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決定了我們只會是微不足道的人。〃
這個道理,東方的大師們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印度古老智慧的結晶《奧義書》裡就提道:〃一個人想的是什麼,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吸引力法則
一般而言,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他的一個個想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繫於他終日所思。人們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感覺和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內在因素。
無論你的生活狀態如何,它都是對你內心世界的反映。你的看法,無論有益或有害,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深入你的內心,並在那裡生根發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