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馬陵道狹窄而多險隘,是個打伏擊戰的絕好地方。此時此刻龐涓的心裡有一種難言的不祥預感,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去。只見遠處有一棵大樹,被剝去了樹皮,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樹上有些字跡。龐涓獨自下馬走到了樹的旁邊,只見樹上赫然寫著幾個要他命的字:
“龐涓死在此樹下。”
頓時臉色大變,就在那一刻,埋伏在馬陵道兩旁的萬餘名齊國弓箭手,早已經迫不及待,數萬只箭一起射出。龐涓立刻意識到中了埋伏,再想逃跑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等著被射成刺蝟。他長長得嘆了口氣:“孫臏啊,孫臏,終究還是成就了你名聲。”說罷,他橫劍自刎。
這位堪稱一代名將的龐涓終於還是死在了他的師兄孫臏手中。
此一戰,號為馬陵之戰,魏軍大敗,魏國太子申被俘。
既生瑜,何生亮?
既然有了龐涓,就不該有孫臏。
馬陵之戰對魏國而言,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同時這一戰,也成就了孫臏的英明,並使得齊國大將田忌的聲望越來越高。這種變化讓齊國的宰相鄒忌越發的不安。他感受到了一種威脅。
權力是一種很具誘惑性的東西,一旦沾染,就像是吸毒,除非死去,否則,就會在權力的慾望中永遠沉淪。自古以來,能夠從權力慾望中掙脫出來的人,極少。估計不用扳腳趾,就能數得過來。
孫臏是個殘疾人,就算功勞再大,也不會威脅到他的地位,畢竟弄個殘疾人擔任相國,有損國家形象。可是田忌不同,他是齊國的名將,在齊國有著很高的聲望。單單從他有資格和齊威王賽馬,就足見他在齊威王心中的地位不低。如今乘著馬陵之戰勝利的餘威,足夠對鄒忌的相國地位造成致命打擊。
田忌必除,相位方穩。
可是田忌是一代名將,不論是軍中,還是朝中,他的威望都可以說無人可及。想要扳倒這樣的人,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可能不僅僅是不簡單,而是幾乎不可能。
不過鄒忌還是找到了田忌的一個弱點。
田忌的弱點是:不論軍中,還是朝中,他的威望都可以說無人可及。
打擊這樣的人,有一條千古不變的法子——誣告謀反。
歷史一次次證明了這種法子的行之有效,而將集此計之大成者,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一朝,妄圖謀反的官員如同過江之鯽,數不勝數,難道真得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觀念深入人心了?
誣告謀反是一件技術含量很低的工作,基本上一告一個準,皇帝君王都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光榮傳統,管你謀不謀反,先殺了再說。
鄒忌用了一個很掉價的法子,幼稚得連孩童都知道那是誣陷。他花了十金請了個人到集市裡找算卦的人說:“我是田忌將軍的人,我們將軍三戰三勝,聲望滿天下,想要謀反,不知道吉不吉利?”(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
看了這段話,我很崩潰。若非見於正史(《史記》),實在不敢相信這段話是真得。造反要真能造的這樣高調,田忌就不是一代名將,而是一代名傻了。
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讓我們瞠目結舌,除了閉嘴,似乎做不出其他的評論。就這樣的一條計策,居然成功了。齊威王居然開始懷疑田忌。或許一旦接觸到最高權力,人就變得不可理喻,思維也異於常人了。
而此刻,田忌正率兵在外,齊威王便遣使召見田忌回臨淄城。至此,田忌仍被矇在鼓裡,他若回去,必死無疑。恐怕這就是功高蓋主的禍端——更或許這就是集權制下的無可奈何。近現代以來,此類事端仍有發生。
孫臏這一生的尊嚴得以恢復,他必須感謝一個人,那個人就是田忌。他深深的感念于田忌對他的恩義。對齊國政局洞若觀火的孫臏,已然感受到來自臨淄城的殺氣,或許他還不十分確定齊威王要殺田忌。可是自古以來,大將被忽然召回京城,莫過於兩個原因:
其一,國內政局不穩,大將回國勤王。
其二,大將功高震主,當伏而殺之。
齊國大勝魏國,國勢如日中天,國內政局相當穩定,如此急匆匆的召田忌回國,只能是第二種情況。
孫臏來到了田忌的帳中,建議田忌率軍回臨淄驅逐鄒忌,否則必死。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孫臏所獻之計雖然不高明,卻是唯一可能保住田忌的法子。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這看做“清君側”——不過我更傾向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