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那麼禮拿來做什麼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之心的話,又拿音樂來做什麼呢?孔子一生是講禮樂的,用禮樂來治天下,禮樂之治。為什麼要有禮樂?禮是形式,樂也是形式,人的誠敬之心,要以一種形式來表達,就用禮樂。而人如果沒有仁德之心,你光有禮樂有什麼用呢?比如說我非常懂禮,看起來好像很有禮節,禮數也很到位,可是我實際上狼心狗肺,禮節再到位又有什麼用呢?你的禮節做得再好,衣服穿得再美,可是你的內心比蛇蠍還要惡毒,那這個禮樂還有什麼用呢?沒有用。所以孔子說首先人要有仁德之心禮樂才有意義。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林放是魯國人,他來問禮之本,因為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禮的實質已經不講了,可是禮的形式還保留著。比如說“八佾舞於庭”,六十四個人奏樂跳舞是一種禮,儘管他是在用他不該享受的禮,是非禮,可是他仍然保留了這種形式;“三家者以《雍》徹”,他們是在祭祀,還在奏樂,形式保留了,可是內容完全變味了。所以林放就來問,到底禮的根本是什麼呢。現在大家都很懂禮啊,看起來禮樂很流行啊,可是到底這個形式的本質是什麼呢?在春秋末年,禮已經成了一種形式時,孔子感嘆林放居然還能夠來問禮的根本,所以他說:“大哉問!”你問了一個好問題啊!“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孔子就說了,一般的禮節,你與其搞得很奢侈,把禮節的形式搞得非常完備,不如簡略一點、簡單一點,重在突顯它的本質;“喪,與其易也”,“易”就是治的意思,治辦喪事,與其把喪事治辦得禮數週全,治辦得很妥當,“甯戚”,不如心裡真正悲傷。辦喪事的時候又請和尚,又請道士,唸經說法,還有樂隊奏樂,搞得非常隆重、完備,可是他的兒女呢?在旁邊又打麻將,又吃夜宵,這算什麼呢?孔子說你與其把排場搞得這麼大,不如你心裡真正悲傷。辦喪事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寄託悲傷之情,而你連悲傷的實質都沒有了,喪事辦得再好又有什麼用呢?對待禮節,你與其把形式搞得很好,不如去深入體會里邊的內容,禮節是形式,形式背後是誠敬,這才是禮的根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夷狄”,廣義上指少數民族。而我國古代所謂的夷狄,不僅指一般意義上的少數民族,更主要是指中原以外沒有被中華文化所化的各族。在凡是沒有被中華文化所化的地方,就稱為夷狄,而被中華文化所化了的,就稱為華夏。古代,東邊的少數民族稱為東夷,西邊的稱為西戎,南邊的少數民族稱為南蠻,北邊的少數民族稱為北狄,中間的就叫中華、華夏。華夏居於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中間,所以又稱為中華。當時的中華文化是整個東方文化的中心,是亞洲的中央之國,四方都以中國為中央。到漢唐的時候,中華是世界的中央之國,萬國來朝。這裡我順便講講為什麼稱華夏。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佾第三(3)
你們看“華”字的象形文字“”,這也是“花”的象形文字,華者,花也,華就是花。花有花紋的意思,三皇五帝中的黃帝,他的夫人叫嫘祖,嫘祖就是我們四川鹽亭縣人。嫘祖首創抽絲織綢,製作衣裳。華夏族在很早的時候就穿上了有紋彩的衣裳。在其他的少數民族還是赤身裸體的時候,我們已經是紋彩飛揚了。所以稱華。什麼是夏呢?“夏”的象形文字是“”,像什麼呢,像人戴著面具在跳舞。歌舞是禮樂的載體,華夏族是最早懂得禮樂的民族,那些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還在茹毛飲血的時候,華夏族就已經懂得戴上面具載歌載舞,懂得禮樂了。《左傳》裡講:“有衣冠之美謂之華,有禮樂之美謂之夏。”有衣裳,懂得唱歌跳舞,表明我們已經被文所化,所以華夏又有文化的意思。我們國家是以文化立國的國家。我們是華夏子孫,應該以此為自豪。華夏子孫是被文所化的,不是野蠻的,按照儒家的話來講,華夏華夏,要名副其實,就是華夏人要有華夏人的樣子。但是現在我們的華夏子孫,許多人已經不像華夏子孫了。出口成“髒”,公眾場合赤膊,穿拖鞋,還像華夏子孫嗎?
孔子說“夷狄之有君”,東夷西羌都有國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裡為什麼稱“諸夏”呢?因為當時的華夏民族,變成了很多小的諸侯國,因而叫諸夏。這裡的“亡”,注意“亡”讀wú,它的象形文字是“”,讀yǐng,上邊一個“”,左邊“”表示隱蔽的地方,就是一個人走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