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利益為原則,那就會招來怨恨。因為求己之利必傷人之利,故而遭人怨恨。一切都以利益為出發點,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情義了。人與人都沒有情義了,人也就不叫做人了,如此,又談何仁德?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說,如果能以禮讓來治理國家,治國又有何難?“何有”,有什麼困難的呢?因為在一個國家裡,如果大家都懂禮,相互禮讓,君臣相互謙讓,老百姓之間互相謙讓,那麼治理國家有什麼難的呢?“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這些禮儀拿來做什麼呢?禮儀拿來也是沒有用的。禮從哪裡來呢?源於我們的誠敬之心。仁者愛人,我們互相關愛,因為有愛,所以有誠敬、謙讓之心。有敬、讓之心所以有禮。不能以禮讓治國,人們不再互相謙讓,人與人之間不再互相關愛,禮的本質不存,那遵循這些禮節又有什麼用處呢?不以禮來治理國家,則禮的形式也就形同虛設。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患”,怕,不怕沒有位置,不要怕天地之間沒有你的一席之地。“所以立”,“所”,用的意思,就是使自己立起來的東西,或者說本事。“患所以立”,就是擔心沒有能使自己立起來的本事。君子不怕自己沒有地位,只怕沒有什麼使自己立起來的本事。因為只要你有本事,自然就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你沒有本事,沒有德行,就沒有立足之地。
“不患莫己知”, “莫己知”,就是莫知己;“莫”,無定代詞,表示沒有人,不怕沒有人知道你。“求為可知也”,你得有能讓別人知道你的東西。你說要讓人家知道你,讓人家知道你什麼呢?你有道德嗎?有學問嗎?有才藝嗎?要讓人知道你,總要有足以讓人知道的長處。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參”,曾參。孔子和曾子交談,他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啊,我一生所行的道、道義,只有一個主題,始終貫穿著一箇中心。孔子並沒有說這個道具體是什麼,只說道一以貫之。曾子說“唯”,是是是。這說明曾子明白老師的意思,他了解老師。曾子出來以後,孔子其他門人就問,老師剛才說的意思是什麼呢?他說的一以貫之是什麼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說,我們老師一生的道,只有兩條:忠和恕。中心之為忠,盡己之為忠。推己之為恕,如心之為恕,如同自己的心,也就是將心比心。比如,作為老師,我竭盡全力地教書,你作為學生,竭盡全力地讀書,這就是忠。忠是對自己的要求,恕是對他人的態度,對別人要寬恕。怎麼寬恕呢?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你要原諒人家,你不將心比心,怎麼能原諒呢?孔子之道,其核心就是忠、恕。《易經》裡的乾卦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可謂忠;坤卦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就可謂恕。“忠”還有一層深意:誠。忠和誠是不一樣的:忠是指外在的狀態,是需要這樣去做;而誠是指向內心的,自覺的、自然的。客觀世界萬物的生命過程,如植物,從種子生根發芽到最後開出花來,它是一個真實不虛的過程,這種真實不虛的生命過程謂之誠。這是宋代的禮學家周敦頤說的。忠就是以萬物的誠為榜樣,像天地萬物真實不虛的生命過程那樣來竭盡全力。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儒家的很多道理就是講這兩方面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里仁第四(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就是通曉,明白。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利益。小人是為了利在生活,君子則是為了義在生活。君子做事都是要符合道義的,符合天地的大道。小人做事符合個人利益就行了。這就是義和利之區別。後來孟子對這一條做了更深入的闡發,形成了孟子哲學中重要的內容:義利之辨。這個理論對中國後世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馮友蘭先生講人生有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社會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生活在功利境界當中,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利益。讀書、求學是為了有文憑,以便找到好工作,為了高薪水,為了小車、洋房,歸根結底是為了一己私利。而處於道德境界的君子,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道義,符合道義我就做,不符合道義我就不做。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