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一項專業。但管理並不是一門艱深的理論,而是一種經濟活動的實際操作,且管理學基本上是一種實務,而非一種精確的科學。更重要的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理論上的成果,而是實際獲得的績效。管理是實務,它的精髓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它的考驗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它的唯一權威則是實踐成效。因此,管理是一種使命、一種實務的綜合。《管理:使命、責任、實務(實務篇)》這種以“績效為核心的整體觀”,正是德魯克管理哲學思想的特色之一。
本書分三大部分來讀較為有效。第一部分從第29章到第35章;第二部分從第36章到第40章;第三部分則從第40章到第48章。
在第一部分,德魯克以冷靜旁觀的務實精神指出,由於新的中層管理人員是知識專業人員,他們的行動與決策對企業的績效能力與企業的方向,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為此,他們的定位及承擔的重大責任,便是我們關心的課題。德魯克除了認為經理人要擁有“誠實正直”的品格外,還有五項重要的工作務必達成:設定目標、組織安排、激勵與溝通、績效評估以及發展人才(包括經理人自己在內)。
被譽為“目標管理之父”的德魯克在第34章指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使得公共利益成為每一位管理人員的目標,它把外部控制代之以更嚴格的、要求更高的、更有效的內部控制。它能夠激勵管理人員採取行動,不過原因並非別人讓他做什麼事或者告訴他去做什麼,而是由於客觀的任務要求他必須採取行動。同時,他採取行動,也並非由於別人要他採取行動,而是他自己決定必須採取行動。換句話說,他是作為“自由人”而採取行動的。透過把客觀需要轉化為個人目標,它可以保證一定能夠取得傑出績效,而這正是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的原則”便是德魯克管理哲學思想中的另一大特色。
ⅩⅨ平凡人做不平凡事
第二部分德魯克告訴我們:組織乃是結合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為此,組織的焦點必須著重在人的長處——著重在他能做什麼,而非他不能做什麼。而績效的精神則是,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範圍(或舞臺)以追求卓越。
“半塊麵包總比沒有面包好”,這是正確的妥協;“半個孩子比沒有孩子更糟”則是錯誤的妥協。談到有效的決策時,過去引以為傲的日本決策模式,如今在鉅變時代的管理下,成為日本企業的致命傷。其中最大的原因,莫過於他們決策過程過於冗長,以致貽誤時機,喪失商機。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序言(9)
管理上的溝通,其成本非常驚人,但其成效始終不盡如人意。德魯克十分精闢地提出了溝通的四大原則,若能持之以恆地落實,效果自然可觀,也就能體會德魯克為什麼說:“向下溝通行不通,唯有向上溝通才是正途。”極度不喜歡“控制”字眼的德魯克指出,有效的控制需要滿足七個規範,才能無礙於“自由的法則”。最後德魯克強調:管理科學家驗證假設、辨認出要問的“正確問題”,提出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而不是提出解決辦法,著重在於提供理解,而不是提供公式。
戰略決定結構
第三部分則指出,要使知識工作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與創新力提升,唯一的策略即是結構變革。德魯克不愧是組織的權威,他提出“戰略決定結構”,即戰略變了,結構也需要轉換或調整。至於如何找出新需求與新方法,德魯克直指問題的核心,以“貢獻、決策及關係”三種分析的方法理清組織的結構需求,以符合組織結構的五項原則,即職能制、聯邦分權制、團隊、模擬分權制以及系統結構。透過邏輯、規範、工作、任務、成果或關係設計的組織,均有其自身的優點、限制以及適合的設計規格。
ⅩⅩ德魯克進一步闡述,在聯邦分權制中,企業是由許多自主的事業群組成的,每個單位對自己的績效、成果以及對整個企業的貢獻負責,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管理。也就是說,事實上是在經營自己的“自主”事業(頗符合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精神)。
“模擬分權制”形成的結構單位不是企業,但仍將它們設立得如同企業一般,有最大可能的自主,有自己的管理,以及至少有一個模擬的盈虧責任。
“系統結構”則是工作小組設計原則的一種延伸,但它並非個人形成的團隊。系統組織是由各式各樣不同的組織所建立的團隊,就像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一樣。
德魯克在有關組織的結論裡總結道:透過理想的組織結構即一種概念模式來進行組織設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