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2/4 頁)
班,這就是美國人通常意義上的“平等”。這種現象是美國所特有的,歐洲國家並沒有類似情況。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徵給外部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對它做如此解釋:這些美國人友善親切,不畏權勢,沒有忌妒心,發自內心地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興——同時,美國人也願意甘於做“安全”的平凡人,喜歡循規蹈矩。平等的概念究竟是開拓精神的產物,還是開拓精神的基礎,對此美國人展開了大量討論。然而無論平等的概念源自何處,它都已經滲透在所有美國人的生活,反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在美國,老百姓都有機會見到高階官員,辦公大樓中沒有老闆的專用電梯,美國人尤其對“仗勢欺人”之輩——無論是欺壓個人,還是國家——深惡痛絕。
同時,“中產階級社會”也意味著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度過有意義、有價值和充實的一生。實際上,擁護中產階級社會的傳統觀點就是主張讓人們活得有尊嚴、有意義,即享有個體的社會地位和行為權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產階級社會”這一概念表明:在美國,個人的社會地位應該也確實只能由他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決定。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不存在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因為嚴格來說美國根本沒有階級之分。可見,美國人夢想中的“中產階級社會”實際上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它崇尚的是待遇平等,而不是收入平等。
這一切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我們往往會忽視機會均等和個人尊嚴、行為權利之間的微妙關係。一方面,它們像羅的連體嬰兒,缺了誰也不能獨存。我們必須藉助於同一種社會機制同時實現這幾個方面,才能建立“中產階級社會”。同時,它們互相之間的辯證關係又使它們看似相互矛盾。一個原則是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應該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行為權利;另一個原則則是認為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行為權利應該唯一取決於他對社會的貢獻大小。根據第一個原則,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在社會中尋找生存的意義——社會應該被看做只為他個人而存在。根據第二個原則,個人的成績和能力決定了他的社會地位,個人的社會成就構成了評價個人的唯一標準。結果也有兩種:一種是等級社會,另一種是無政府狀態。
如果認為拋棄其中之一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一矛盾,那是自欺欺人。18世紀腐朽的法國封建社會和17世紀英國的平等派成員採取的就是這種方法——只有這兩種嘗試。但是,每一次片面的嘗試都證明了這兩種信仰只能同時實現。根據基督教的傳統,個人如果得不到平等合理的機會,也就不可能享有社會地位和行為權利;個人如果沒有自尊也就無法得到平等的機會。兩者的關係如同北極和南極的關係:既不能相互替代,同時又缺一不可。美國的中產階級社會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因為如此,中產階級社會這一概念才獲得了強大的力量和無限的魅力,這一認識也為美國政治帶來了綜合和平衡的永恆命題。 。 想看書來
第3章 作為社會性組織的公司(5)
如果大型公司成為美國的代表性社會機構,它就必須實現美國社會的這些基本承諾和信仰——至少要達到最低要求。它必須賦予個人一定的社會地位、行為權利和公平均等的機會。這不表示公司的經濟目標(有效生產)應該服從於它的社會職能,也不表示實現社會基本信仰應該服從於個別企業盈利和生存的目標。只有在履行社會職能的同時能夠促進其有效生產時,公司才能成為美國社會的代表性機構,反之亦然。但是作為美國社會的代表性機構,公司除了作為一種經濟手段以外,還是一種政治和社會實體;公司必須同時發揮社會團體和生產商的作用,兩者的重要性不分上下。
個人地位和行為權利的要求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意味著,公民必須成為工廠的一員,即僱員,才能贏得社會地位,獲得自我滿足。在工業社會中,人們只有透過工作,並在工作中才能樹立自尊,實現自我,所以,一切企圖讓現代人在“文化”、“娛樂”和“休閒”領域實現自我的大膽嘗試都是徒勞無功的。首先,公民之所以成為公民就是因為他們從事產業生產,這就是社會保障部門為之努力解決的問題。因為,如果公民的社會地位取決於個人根本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商業週期,那麼他就稱不上真正的公民。同樣重要的是,個人必須能夠從工作中獲得自我滿足,這種自我滿足來自個人的社會價值,體現了崇尚個性的基本信仰。工業社會必須讓它的成員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要達到這一目標,宣傳或其他心理攻勢都無濟於事,唯一的途徑就是讓社會成員的價值得到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