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頁)
就業機會來重振整個經濟。
但是,有系統、有目的、以創業精神管理的“低科技”含量的機構卻可以做到這一點。
企業家經濟Ⅴ
在所有主要的現代經濟學家中,只有熊彼特關注企業家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力。每一個經濟學家都知道企業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但是,對經濟學家而言,企業家精神是“經濟以外的事物”(meta�economic),它對經濟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塑造著經濟,但其本身卻不是經濟的一部分。科技對經濟學家而言也是如此。換言之,經濟學家對於企業家精神的出現(它曾一度出現在19世紀末,而且似乎它又開始再度出現在現今社會)以及為什麼它只侷限於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等問題,沒有做出任何解釋。的確,解釋為什麼企業家精神會變得如此有效的諸多原因,可能並不屬於經濟範疇,其原因很可能存在於價值觀、認知和態度的改變,也可能是由於人口的變化、機構(如在1870年左右建立於美國和德國的企業家銀行)和教育的改變。
�大衛·里斯曼,美國社會學家,《孤獨的人群》為其20世紀50 年代中期所著。——譯者注在過去20~25年的時間裡,相當多的美國青年的態度、價值觀和抱負都發生了改變。顯然,這種現象不是任何觀察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青年的觀察家所能預料到的。例如,突然間出現那麼一大批人願意長年賣命工作,而且寧願選擇高風險的小公司而不願選擇有保障的大公司,這一現象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呢?那些享樂主義者、追名逐利者及“鸚鵡學舌者”和墨守成規者都到哪裡去了呢?相反,那些15年前我們所認識的唾棄物質價值,視金錢、財產和世俗功名如糞土,並希望美國返璞歸真的年輕人又到哪裡去了呢?無論我們提出怎樣的解釋,都與過去30年裡所有預言家對年輕一代所做的預測不相符合。如大衛·里斯曼(D*id Rie*an)在《孤獨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中對青年人所做的預測;又如威廉姆H�懷特(William H� Whyte)在《組織人》(The Organization Man)�一書以及查爾斯·雷奇(Charles Reich)在《綠化美國》(The Greening of America)�一書中所分別談及的情況;還有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提出的預測。的確,企業家經濟的出現不僅是一種經濟和技術問題,而且是一種文化和心理問題。然而,不管原因如何,其結果最終還是屬於經濟範疇的。
�威廉姆H�懷特,《財富》雜誌編輯,在其1956年所著的《組織人》一書中,首先提到了“組織人”這一說法。所謂“組織人”就是指那些經過組織洗腦並被塑造成同一形態,從而成為大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的人,而且他們都身著法蘭絨上衣。——譯者注
�查爾斯·雷奇,於1970年著《綠化美國》。——譯者注
前言(10)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生於柏林,當代美籍德國著名哲學家。——譯者注
�事實上,首次將管理作為一種系統知識(即作為一門學科)介紹給讀者的,是我最初的兩部管理著作:《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46年著,是研究通用汽車公司的)以及《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54年著)。這兩本書的中文版已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這種使態度、價值觀以及最終的行為發生深遠改變的媒介就是一種“技術”,我們稱之為“管理”。正是管理的新應用促成了美國企業家經濟的出現,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管理在新建機構中的應用,無論它是營利還是非營利機構。而大多數人迄今為止仍然認為,管理只適用於業已存在的機構中。
——管理在小型機構中的應用。僅僅幾年以前,大多數人還一口咬定管理只適用於大型機構。
——管理在非企業機構中(如醫療保健、教育等)的應用。而大多數人遇到“管理”一詞時,腦子裡想到的仍然是“企業”。
——管理應用於根本不被視為“機構”的經濟活動中,如地區性餐廳。
——最重要的是,管理應用於系統化的創新上,運用到為滿足人類需求,而對新機遇進行的研究發展上。
管理作為一種“有用的知識”,一種技術,與構成當今高科技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