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頁)
皇甫嵩還要厲害,官員們自然也就不敢再觀望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袁紹和曹操兩個人綁一塊,也不是李勤的對手。
大義方面,雖然元城有正統的太子為旗幟,可這年頭誰管大義啊大義是啥,誰拳頭大誰就有大義,拳頭小的滾一邊涼快去吧,拳頭小就是沒大義,這叫天經地義!
所以,李勤假借著小皇帝之名下達命令,太遠的州郡終還是不會“立即”效忠,跑來巴結他,可附近州郡的官員卻是盡集鉅鹿,一來算是犒賞得勝之師,二來也是和李勤搞好關係,免得李勤認為他們有投靠元城方面的想法,一怒發兵,試問誰能抵擋得住!
李勤原本認為只要半個月的時間,就能把黃巾眾給安置好,可實事上,各項事宜繁多之極,就算他有三頭六臂,半個月的時間也是不夠的,事情一拖再拖,足足拖了將近兩個月,這才算是稍稍的告一段落,可這段時間,他的事情處理得差不多了,元城那邊的氣卻也緩過來了,袁紹和曹操的事情,也處理得差不多了!
元城方面,這時已然集結了將近十萬大軍,雖然新兵佔了大多數,可也不是完全沒有老兵,從外地來的諸侯都是帶著兵馬來的,少的也帶個兩三千,反正沒有空手來的,主力部隊卻還是袁紹的,曹操的次之,公孫瓚的居三。
袁紹是元城的主將,他來得最早,本來就有兵力,所以士兵數量最多,算上新兵大概能有三萬來人,可數量雖是最多,戰鬥力卻是最弱,新兵無法和老兵相比,而他軍中的老兵卻是以羽林軍為主,羽林軍都是洛陽人,現在洛陽歸了李勤,這些羽林軍打回老家的心思是有的,但如果李勤要是拿他們的家人做要挾,那麼他們投降的速度肯定也是最快的!
其次是曹操的兵力,當數第二,有差不多兩萬人,他的兵力僅次於袁紹,主要是因為支援他的大臣最多,宗族招來的子弟,加上各大臣封地原有的鄉農壯丁,湊到一起,人數自也就不少了,但他的軍隊卻不是太好統一指揮,人數多些是因為各大臣的關係,可正因為大臣多了,山頭兒就也多了,成份一複雜,也就不怎麼聽指揮了,要說戰鬥力,小規模戰鬥沒啥問題,可要是大軍團統一作戰,弱點立現。
兵力排第三的是公孫瓚,他計程車兵全是騎兵,現在人數達到了五千人,雖然比袁紹和曹操都少得多,可在各軍當中,戰鬥力卻排在第一位,他的白馬義從既有實戰經驗,又都聽他的命令,所以他的軍隊戰力最強,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其它的軍隊,雖然不少,但雜七雜八的也就都不咋地了,要說比較出眾的,呂布算是其中一個。要說洛陽之變,誰佔的便宜最大,毫無疑問就是呂布了他從洛陽招集了一批郡兵和小吏,雖然逃出洛陽後,失散了大半,眾雜牌兵皆為利而跟隨他,出了洛陽,利便小了,散夥兒自然就快些。
不過呂布在拉壯丁的方面,的確有點本事,從洛陽逃出來後,他一路東竄,在沿途鄉村中,竟然又拉了不少的壯丁,壯丁們雖非自願跟隨,可這年頭哪有幾個是自願的?呂布現在已然有了三千多人,將近四千了。
他沒地方去,總覺得天下大亂,漢室衰弱,城池人人有份,別人能取,他為什麼就不能?越亂越好,他盼著更亂些呢,只是軍備和糧草不太好得,所以乾脆他也跑到了元城,自封一路諸侯,跑來吃袁紹和曹操的糧草,袁紹和曹操明知他是來佔便宜的,可現在正是用人之際,也只能當呂布仗義,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了,並且還為他在董太后的跟前求了個官,名為討虜校尉,現在呂布也是有官身的人了,可自稱將軍!
除了袁紹、曹操、公孫瓚、呂布這四路主要諸侯之外,還有其它十來路諸侯,例如袁術,他是袁紹的兄弟,私心奇重,本事卻還有些,手中也有些兵馬,算是一個人物,馬馬虎虎可稱為諸侯,還有公孫度,這人雖和公孫瓚同姓,但卻非實在親戚,不過既然大家一起保護幼主了,那也就勉強認了同族兄弟。
另外,韓馥、孫伷、曹寅、王睿、袁遺、孫堅、鮑信、陶謙、張超、孔融、劉表等人或是已經領兵來到元城,或是表示要來,總之是都明確了立場,站好了隊,願意支援太子登基,共抗李勤。
袁紹和曹操各使神通,四處聯絡諸侯,可答應得痛快的人,很多,但口頭上答應也就算了,卻不寫回信,說白了就是不把事實落於紙筆,不讓袁紹和曹操得到把柄,都當著兩面派,不肯站隊,如果李勤勝了,他們就投李勤,反正也沒有把柄在袁紹和曹操的手中,到時說翻臉就翻臉,沒什麼可怕的,如果袁紹和曹操勝了,那麼那些人就會說,當初我可是支援太子的,只不過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