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門羅公園與多數大企業研究組織的區別之一,就是他們有高昂的工作情緒。當然,規模也是個重要因素。愛迪生從不僱用很多人,這和具有千人的大型組織相比,他這裡的人員很少。所以這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和睦。
另外還有一種過去與現在的區別。工業發明需要各行各業互相配合,因此不像愛迪生時代那樣只由一個人主導,一個人提供發明思想,一個人進行設計。今天,每提出一個初步設想,一般都是一組人,而不是一個人。儘管當時愛迪生分配給僱員們的某些工作,也需要幾種技術的配合,但在實際工作中,他本人仍然是主要的動力,唯一的裁決者和評判者,集眾人一個月的勞動於他一人的決定之下。他的思想,就是整個企業的指導思想,他的方法也是整個企業的工作方法。
愛迪生和愛因斯坦一樣,從不因為失敗而氣餒。為了獲得某種發明,他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一種辦法不行再換一種,直到將問題徹底解決,這就是門羅公園的精神。愛迪生的發明是一種個人直覺與嚴格科學原理的奇妙結合。在考慮某項設計時,他總是從個人興趣出發,如果感到這方面的研究乏味了,他就轉向另一個方面。這樣,他總是同時考慮著七、八種設計。當某項工作看不出有進展的希望時,他就把它擱置一邊,開始做另一項工作。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又放下這件工作,回到原來的工作上去,直到把它完成。
愛迪生在研究中講究工作方法。比如說,在處理化學問題時,愛迪生使用的是植物栽培學家路德伯班克的方法,即首先把某種作物種上一英畝,然後從中選優,進行繁殖。又如,他在處理機械性質的問題時,靠的是嚴格的邏輯思維。他的招聘、解職以及經營辦法都不同尋常。當後來成為著名的金剛砂發明者的愛德華特艾奇遜前來求職時,他被帶到試驗室。愛迪生問道:“你來幹什麼?”艾奇遜回答:“找工作。”愛迪生接著說:“到機加車間去找克魯西。”說完又回去幹他的工作了。
愛迪生的生活、工作方式沒有規律。工作需要時,就在中午幹活,也可以在半夜幹,他既不在乎今天是星期幾,也不在乎現在是幾點鐘。如果感到累了,他會在白天大睡起來,他的多數發明工作都是在半夜進行的。有時,他會連續幾天不看來信來電;有時,他也會堅持每天早晨上班。
這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是愛迪生處理日常事務的特點。在他的頭腦中不斷產生一些新的設想。不論是與朋友共同進餐,或是交談之時,只要他有了新的設想,他就會掏出筆記本,立刻記下自己的想法。一本筆記能連用幾個星期的時候很少,許多筆記都是幾天就完,愛迪生一生共做了3400本筆記。
自發明工廠建立後,新的發明一個接著一個,新的產品一個接著一個被造了出來。其範圍之廣,遠遠超過了以前的紐瓦克沃德街工廠。1876年,在費城舉行了百年紀念展覽會。展覽會上展出了過去百年美國所發明出來的各種成果,其中也包括髮明家愛迪生的發明品。不過,觀看展覽的人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愛迪生就在不久後設在門羅公園的研究所裡發明了電話、電燈、留聲機、電影等等對人們生活有著很大改變的東西。在研究中,另外一些人也作出了貢獻,他們在愛迪生的統一領導下,分工合作,集體研究,因此,他的成功或多或少的是建築在了這個時代所帶來的各種知識之上。
愛迪生在門羅公園實驗室裡完成的第一件發明是一種電筆。這種發明也許早已被人遺忘了。愛迪生計劃獲得這項發明專利後,大量的加以製造。5月初,他寫信給在華盛頓的一個老友羅愛斯(Fred w 。Royce )。愛迪生對他說:“我希望你有空去專利局查問一下,我那電筆的專利究竟進行得怎樣了”。
羅愛斯回覆之後,愛迪生又給他寫了第二封信。這時那個曾經惡意地駁斥愛迪生髮現的競爭者索葉為了和他競爭,對他發明的電筆加以種種的侮蔑。對此,愛迪生立刻予以答覆。他在給羅愛斯的信上說道:“至於說到索葉那個卑劣的自命不凡者,我從沒有信任過他的一句話的。他的肚中只是一包壓縮的烏煙瘴氣而已。我聽說,他在桌上放了兩架真筆謄寫機,在桌下用軸杆和齒輪連線起來,就算同步的了”。他又在信末寫道:“如果他要在紐約華盛頓兩地之間作這試驗,那他就得用一根280公里長的轉軸來連線了。他這個人只會紙上談兵”。
愛迪生自認當時非常渴望獲得專利,因為他急需資金搞發明。專利局把他的請求延遲了好久,這使他深感不安。
“你能不能確定在它安穩地經過了印刷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