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他將導線連在電池上,然後再與兩塊相距很近的炭極相接,這樣兩極之間就出現了耀眼的光芒。由於電弧燈存在缺點,所以不能普遍採用。缺點之一是它的光芒刺眼;二是炭極之間的距離必須不斷加以調整;三是炭極打火之後,要冒出嗆人的氣味和黑煙,這就決定了它不能用於室內照明。長期以來,人們只好用煤氣燈、蠟燭或者油燈做家庭照明。與戴維同時,俄國科學家彼得羅夫(1761—1834)也發現過電弧,時間比戴維早一些,但由於沙俄統治者不重視,彼得羅夫的發現被埋沒了。
儘管電弧燈有不少缺點,有些國家還是在燈塔、劇院和廣場做了有限的採用。例如,在英國,每當議會舉行例會時,西敏寺倫敦宮的鐘樓安裝的電弧燈就會放出奪目的光芒。在英吉利海峽的南弗蘭德,也裝了電弧燈航標。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和法國還漸漸將它用於街道照明。
為了尋求一種經濟實用的電燈,人們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很多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1873年,俄國青年工程師羅德金(Lordging 1847—1923)研製出一種白熾燈。他用細炭條做燈絲,裝在密閉的玻璃泡裡,這大約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電燈。他因此獲得彼得堡科學院的獎金。但是這種白熾燈因壽命短而破產了。在愛迪生研究電燈的一年之前,電弧燈得到改進,這就是另一個俄國人雅布洛奇科夫(Jablochkoff1847—1894)發明的“蠟燭”問世。它的做法是用絕緣的熟石膏將兩個炭極隔開。當“蠟燭”被“點燃”時,絕緣層就與炭棒同速燃燒發出白熾光。從本質上看,這種“電燭”也是一種電弧燈,只是稍省些電。雅布洛奇科夫“蠟燭”在1877年被用作巴黎的歌劇院門前大道的照明,和倫敦泰晤士河岸的部分照明,但是這種“蠟燭”不能持久,最長的“蠟燭”也只能用兩個小時。
在1880年前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普遍認識到製造電燈的可能性,但存在著一系列重大的技術障礙、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差距。製造電燈,既要找到一種不易斷的製造燈絲的材料,又要保證玻璃容器是個良好的真空。實踐起來卻不容易。愛迪生在談到白熾燈的製作過程時強調:“我在電燈方面建立了3000種不同的理論,每種理論似乎都可能化為現實。可是,我在試驗中只證實了其中的兩種行得通。這麼說,並不是言過其實。”儘管研製電燈有很多困難,愛迪生經過反覆比較,決定集中精力研究白熾燈。他確信白熾燈成本低,耗電少,只要解決了壽命問題,就有成功的希望。
從1878年9月開始,門羅公園的研究所成了研究電燈的戰場。愛迪生是總指揮,有7個經驗豐富的人當助手。愛迪生首先尋找適於製作燈絲的材料,並試圖設計出最佳形狀。在前一年的試驗中,他使用過的材料包括炭化紙、玉米芯和各種纖維,共達幾十種之多。但均未成功。因為這些材料過於脆弱;另外,缺乏良好的真空技術。現在他再次投入試驗。
愛迪生曾經在紐約《論壇報》的記者面前解釋過利用尼加拉大瀑布的水力的理論。那個記者對他說道:“如果你真的能製造出電燈來取代煤氣的話,那你一定可以賺得一大筆的錢了。”
愛迪生回答道:“我的目的倒不在乎賺錢,我只想跟別人爭一個先後。我已經讓他們先我而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可是我相信我現在一定能追過他們。”
金錢對於愛迪生來說,常常是一種意外的事;對於他主要的價值,就在如何能用在他的實驗上面。“我常常希望把一件事做成功,很少想到怎樣從那裡面獲得金錢,”他這樣說。“如果你想在你的實驗室裡做件營業的事,便不能有嚴厲的創造工作。兩者常不併行。從我的經驗裡面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僅僅只為積蓄金錢而工作,他便很難獲得一點別的東西——就連金錢也得不到!”
當然,錢還是需要的。要進行一項偉大的發明,必需有大筆資金作後盾;可是這時愛迪生卻和平時一樣缺少資金。愛迪生不得不尋找現金支援。第一個出面支援的人,是西方聯合公司的總律師格羅斯維諾p 洛雷。洛雷建議先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為試驗提供經濟援助和申請專利。洛雷很快得到了西方聯合公司總裁諾爾文格林博士的支援,同時也得到黃金與股票行情電報公司的主要股東特雷西R愛迪生的支援以及與摩根(j 。P。Morgan )合夥經營企業的埃吉斯托p 法布里(Egisto P。Fabbri )的支援。他們願意拿出30萬元來支援愛迪生搞電燈的發明,跟他合夥辦電燈公司,但應持有愛迪生在電燈、電力和電熱等方面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